在他的印象中,战争就是互相拼刺刀那样简单。
但没想到,hong军给他带来的感觉,是如此的震撼。
至于英军所申请的支援请求,已经被他丢到一边去了。
要知道他眼前的这片雪地里面,都躲藏匿着hong军。
当雪地里响起俄语时,他们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恐怖。
直到第一个夜晚结束,英军两个团的阵地相继沦陷。
最后只剩下曼纳海姆的这个白军师和北极熊团。
负责芬兰西面的白军军官当机立断,把大部队留在这里,自己跑了。
失去主心骨的白军,成了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
罗斯福知道此事之后,整个人都震惊了。
他知道这些白军军官很拉胯,但没想到居然会这么拉胯。
眼见白军即将溃散,英军也被团团包围。
如此局势,他们再无优势可言。
即使不是军人的罗斯福,也能看得出来,再不跑就得交代在这里了。
但最终,他还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罗杰斯将军手上。
罗杰斯衡量片刻后,立即做出跟罗斯福高度相同的决定。
不能再打下去了,必须撤退。
恶劣的环境让北极熊团后勤工作难以跟上,加上极冷寒潮,他们的战斗意志更是低落。
现在的美军,已不再有任何战力可言。
可是令罗斯福感到意外的是,失去了主心骨的白军,竟然在面对hong军的进攻时,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
他们以极高的战斗气焰,硬生生抗住了hong军的几轮攻势。
这番场景,就连负责主攻的伏龙也芝感到诧异,他甚至怀疑,这支白军是不是嗑药了。
但无论如何,伏龙芝都不想放过这支白军第一师。
他组织起了最后的攻势,最终在一天时间内,击败了他们,并俘虏了无数的白军。
只不过相对于白军的惨烈,北极熊团只是略显狼狈,在伤亡问题上,十分微弱。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白军不断战死的过程中,北极熊团正慌忙撤退。
因为撤退太匆忙了,他们只能将一些带不走的后勤军火都就地销毁。
“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连军旗都丢了。”
撤退过程中,罗斯福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
可惜,他却又补充了一句。
“可如若要牺牲他人,保卫美国人民,我会义无反顾地执行下去。”
罗斯福绝不会让第一师灭亡在此,这不单关乎到自己的政治生涯,更是关乎到美国的利益。
最终,在撤回到大后方后,他便以海军助理部长的高级军官身份,向芬兰资产临时政府进行对话。
他所提出的要求很简单。
立即派出更多的兵力去解救已经被困在东线战场的美一师主力部队。
最终在代表着美国的罗斯福压力之下,芬兰资产临时政府被迫出兵。
曼纳海姆得知此事之后,只能去抓壮丁,补充到兵员严重不足的军队里面。
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口的芬兰北部,被两次强征召之下,其怨气逐渐积累。
即使还未爆发,但也距离爆发不远了。
罗斯福看到了这一切,他将人民的愤怒记录在笔记本上。
虽然他的良心不允许自己这样去做。
但是,身为美国人,他必须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考虑。
任何一切都要以美国人民利益为主。
美国士兵也同样是人民之一,所以罗斯福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美军士兵,而非芬兰白俄势力。
曼纳海姆十分清楚这一点,但芬兰资产临时政府还抱有对英美等协约国的幻想。
既然如此,就不可能违抗美国要求。
不久之后,一批新招募而来的士兵,集中在广场内。
经过一番战前演讲,便朝着芬兰东线战场而去。
伴随着漫天大雪,这批芬兰北方士兵拿着从协约国那边获取得来的武器,对hong军发起了冲锋。
一红一白,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上,掀起了最后的战斗。
在这个人口本就不多的苦寒之地上,竟然埋葬了数万条生命。
最终在绝对优势之下,hong军再度击退新编而成的白军。
但就如同北极熊团那样,在红白交锋的时候,威廉将军已经撤军了,只留下白军在此孤军奋战,站至最后一刻。
眼见局势稳定,玛利亚当即下达最后命令,对芬兰临时政府发起最后的攻势。
“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无耻的资产阶级政府必将倒台,红色的光辉一定会照耀整个芬兰!”
巨大的hong军声势,伴随着玛利亚独特的嗓音,hong军士气变得十分高涨。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美一师压根就不是对手,被玛利亚亲自率领的hong军打得节节败退。
就在这时,罗斯福提出了‘和谈’建议。
只要撤退到摩尔曼斯克,那么他们就安全了。
前提是hong军放弃追击。
威廉将军也顾不得那么多。
他必须保住美一师部队,绝不能交代在这里。
而且这场战败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要知道对方可是有一个军的兵力,他粗略估计至少有十万人。
反观自己这边,加上白军和英军,勉强有个五万人。
五万打十万,拿头打。
所以在面对罗斯福提出的建议,威廉将军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但他还是有些疑惑。
“你为什么这么自信,对方会放我们离开?你可要想清楚了,那可是杀人如麻,为非作歹的红ei。”
罗斯福对这位将军的描述极其不满,但还是很认真地做出回答。
“因为,我了解他们。”
“因为,我认识他们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