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是什么?
那是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
一般当任摄政王的人,都是由君王的亲族或者戚族负责。
当任摄政王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例如都铎王朝第一代诺森伯兰公爵。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乔治四世就是如此,在他的父皇驾崩之后,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国王。
只不过这些都是极端例子。
要知道,奥匈帝国并没有出现过摄政王的先例,也没有出台过摄政王的法令。
真要强行推出摄政王,恐怕会引起问题。
然而,就事实而言,因为斐迪南皇帝的病重,加上斯蒂芬的无法管事,他确实可以推行这一法案。
最终在巨大诱惑之下,参谋认可了这个做法,并开始协助康拉德,将这一法案推行下去。
推行法案并不容易。
首先是内阁国会的处理,然后是朝廷议会上的争吵。
很多人得知康拉德要推行摄政王法令时,都持有反对意见。
奥地利出现了三个派别。
支持派、反对派和中立派。
支持派的人都是康拉德的人,他们会无条件支持自己的效忠对象。
反对派的人大部分都是斯蒂芬那一阵营,如果斯蒂芬还在现场,必然能阻止康拉德等人的做法。
然而,斯蒂芬不在之后,反对派就变得越加无力。
至于中立派,他们就是摸鱼摆烂的,只要保证自己的利益,管他洪水滔天。
反对派的力量和影响力依旧是有的,他们的强烈反对硬生生拖住了康拉德的步伐。
但他们缺乏了一种最为关键的力量。
那就是军队。
斯蒂芬是参谋长,但他并没有去真正掌握军队的权力。
反观康拉德,从一战爆发之前到现在,他都是帝国元帅。
掌控着枪杠子的他们,终究是控制了帝国的话语权。
然后,在斐迪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推出一个帝国法令。
那就是摄政王的法令。
要挑选摄政王,就必须获得民众支持和帝国议会的大部分议员支持。
康拉德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钱,他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最佳人选。
在推行法令的第二天,康拉德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奥匈帝国的摄政王。
有不少皇族都表示反对。
可是,皇族的力量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消耗严重。
如今掌控着军队力量的人,多半是基层军官。
而基层军官最看重的,是谁对他们好,而不是对方的地位。
虽说康拉德被玛利亚誉为最典型的废物元帅,但他在对待士兵军官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一套。
因此获得基层军官们支持的康拉德,压垮了所有反对声音。
唯有一个声音,一直保持沉默。
他是卡尔·弗朗茨·约瑟夫。
为数不多,仍掌握着军队力量的皇族公爵。
他的沉默被很多人看作为默认,默许。
许多皇族和反对派都找到卡尔那边去,但他们得到的回应都是统一的‘不是现在’。
没有人能够理解,不是现在这个意思,究竟是什么。
但卡尔的不作为行为,还是让人放弃了对方的拉拢,从而转向其他方向。
当还未等这些反对派组织起力量对康拉德进行征讨时,康拉德又展开了下一步行动。
他是一位军事独裁者,这一点毋庸质疑。
因此,他不会允许反对自己的人存在。
他再一次对反对自己的势力进行大清洗,罪名则是通敌通共。
无数曾经站在斯蒂芬身边的人都被带走,然后第二天就见不到人影了。
一些敢议论的百姓也会被带走调查。
整个奥地利都陷入了一种人心惶惶的局面当中。
若非斯蒂芬被皇后死死保护,恐怕也会遭到毒手。
伴随着摄政王的确立和大清洗的执行,掌握着军权的康拉德,最终成为了最大独裁者。
在他演讲中甚至宣称自己与罗马独裁官凯撒一样伟大。
然而,就在独裁成立不多久,前线的战况又一次传了回来。
即使康拉德通过军队力量,掌握了奥地利的大部分权力,但他依旧要处理外面的事情。
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都是奥匈帝国必不可少的领土,他不会放弃,必须拿回来。
于是乎,他重新集结部队,展开了领土收复的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争他称之为‘康拉德攻势’。
这场攻势的进攻势头很猛。
这一次,康拉德亲自带领军队前去进攻,他力求迅速解决匈牙利等地方的问题。
根据铁路运输线,他亲自策划了三条进攻路线。
但因为兵力问题,他着重进攻捷克,从打通与德国华沙的通道联系。
匈牙利那边的革命事情,依旧交给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去收复,领导匈牙利防卫军的将军,将会由亲康派的霍尔蒂·米克洛什负责。
虽然霍尔蒂·米克洛什跟高尔察克一样,都是统帅海军的,但是他的陆军指挥能力比高尔察克不知高到哪里去。
面对霍尔蒂的进攻,匈牙利soviet难以招架,大量土地被夺走。
如今,城内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走了。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且迅速地调控军队,康拉德甚至来到了距离前线较近的地方进行指挥。
一时间,维也纳陷入一片空虚。
虽说如此,但没有敢反对康拉德。
唯一把守在维也纳附近的,也就只有一直保持中立的卡尔伯爵。
按理说,即使前线溃败,康拉德还是能退回维也纳这个大后方。
但是,一些异象缓缓地浮现在水面上。
就在康拉德出征的第三天,留在郊外的卡尔伯爵受到了一封从城内而来的信。
信中的内容只有一个。
清君侧。
落笔者。
弗兰茨·斯蒂芬·冯·茨威格。
ps:虽然不一定有考生看到,但我还是希望,考生们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