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西洛夫已经七十几岁了,玛利亚之所以找他,一来是为了看望一下这位老将军,二来只是想碰碰运气。
但就现在来看,布鲁西洛夫将军最好还是留在彼得格勒。
好好养着身体,不好太过劳累。
如此一来她便只剩下最后一个合适人选。
赫鲁晓夫尽心尽职地为玛利亚开车,由于伏龙芝需要回来做军事报告,因此现在的他也同样在彼得格勒内部。
不久前,玛利亚让罗科索夫斯基、朱可夫和科涅夫去负责关于最新军事理论的问题。
在交付任务给三人时,伏龙芝还未回来,而如今他就在彼得格勒,自然而然地会参与其中。
只不过,他所在的地方与布鲁西洛夫的位置相距甚远,几乎是一个东面一个西面,因此他们要横穿整个彼得格勒。
行车路上,玛利亚的目光从车窗外的景色转回到赫鲁晓夫这边。
一直以来,玛利亚对苏联领导人的固有影响,都是教科书中的形象。
例如勃列日涅夫佩戴勋章样子,又例如赫鲁晓夫手拿着玉米的样子。
毕竟,这实在是太经典太形象了。
然而那时候的赫鲁晓夫已经六十岁老人了,满头都是白发,那样子自然不会帅到哪里去。
但是让玛利亚所没想到的是,赫鲁晓夫年轻时的样子还挺帅气的。
现在的他也就只有才30岁,他的脸上也就只有些许随意痕迹。
唯一缺陷就是他的头发,听他所说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秃顶了。
突然间,玛利亚心中有了一些想法。
让赫鲁晓夫当一个助理秘书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
在当任国家领导人方面,他确实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是让他去当一个地区的主席,或许可行。
而且赫鲁晓夫本身对农业的关注度,比其他领导人要高上不少。
虽说他对玉米的盲目推广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玛利亚更关注的是赫鲁晓夫楼,这可是造福人民生活的好东西。
虽说赫鲁晓夫楼在外观上并不是很好,但其内部功能齐全,辅助设施也相对完整,客观来说,对于那时候的社会条件而言,赫鲁晓夫楼确实改善了全国居民的住房条件。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政治手段太废材,甚至埋下了毁灭苏联的种子。
但他这个人还是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想让人民生活过得好些。
看着赫鲁晓夫的背影,玛利亚心中已经有了安排。
“尼基塔,你觉得现在的人民生活质量,如何?”
赫鲁晓夫连想都没有想,直接就脱口而出。
“当然是蒸蒸日上,他们正朝着……”
“尼基塔!”声调微微加重,玛利亚透过倒视镜看着赫鲁晓夫那张已经有些发福的脸,再一次认真问道。
“我需要听到的,是你的真实看法。”
“但是主席……我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还不过关。”
“是又如何,我们去与群众交流时,难不成还要群众先把理论知识给学会学通?”
带着朋友般的语气,玛利亚继续说道。
“而且你也看到了,有些人在理论知识上十分丰富,是我国一等一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如何了?”
赫鲁晓夫一边开着车,一边思考着玛利亚的问题。
“想必你还记得吧,那些知识分子在政治局上经常吵闹,特别是政治斗争,压根就没停过。”
“政治斗争?”
赫鲁晓夫在成为秘书助理之前,确实没资格进入政治局高层会议,直到他成为玛利亚的助理后才能够进入。
但他也就看过几场,虽说看到场面几乎离不开争吵,但因为次数不多所以不敢妄下定论。
而且在赫鲁晓夫预想中,他们的政治局与英法那样的内阁议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却没想到还是存在着复杂且矛盾的争吵。
这点着实是出乎了赫鲁晓夫的预料。
“而且我记得,你在当任我秘书助理之前,你曾经在鲁钦科夫矿那里当任代表吧。”
“是的,主席。”赫鲁晓夫点着头,该是想起了什么,带有一丝骄傲的语气笑道:“而且我还跟工人们一起逮捕了当地警察。”
可能是玛利亚交谈时的语气十分平滑,让赫鲁晓夫听起来十分舒服,顿时间心中的话题便打开了。
他开始说起自己在鲁钦科夫矿时的一些事情。
特别是如何处理那些反动警察,带领工人,与工人一起管理矿区。
那是赫鲁晓夫做得最骄傲的一件事情,他亲自带领着工人阶级,带头冲锋去抗击腐败的反动警察。
因为太激动的原因,就连声音都大了几许,声调也没有了一开始的拘谨,反而放松了许多。
不知说了多久,他才反应过来,玛利亚是想问他关于现在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不是问他曾经的事迹。
当他小心翼翼地通过后视镜观察玛利亚时,见她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不禁松了一口气。
常人说,玛利亚主席平易近人,可是当他成为玛利亚身边的助理秘书之后,感受到的是繁忙的工作压力。
这份繁忙甚至比以前的自己还要累,但累得充实,他十分喜欢。
而玛利亚刚才的问题,他也记在了心里。
稍微找个话题点便重新转移到玛利亚一开始的问题。
这时候,赫鲁晓夫没有了一开始的紧张不安,就连思维也活跃了起来。
很快,他通过成为秘书助理之前的亲身经历,开始思索着现在的苏联人民生活状况。
如果是其他知识分子,玛利亚或许不会太过相信,她甚至会认为对方犯了考据错误,只是依据别人提供的描述和情报去分析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赫鲁晓夫不一样。
在赫鲁晓夫成为秘书助理之后,契卡便自动性地对赫鲁晓夫的事迹进行调查和整理。
然后在赫鲁晓夫当任秘书助理的第二天,他便亲手将契卡的情报内容提交到玛利亚手上,而他所不知晓的是,自己所提交的契卡情报,就是他自己本人的情报。
情报内容都是以通俗易懂的描述方式,将赫鲁晓夫大部分事情都写了上去。
阶级上,他的一家人都是农民,跟农民阶级相处得十分亲近。
即使到了后来参加工人革命运动,并且成为了鲁钦科夫矿的工人代表,他依旧如往常那样,没有半点架子。
正因如此,玛利亚愿意听听他的看法。
赫鲁晓夫没有辜负玛利亚的期待,在一边开车一边思索的情况下,他联想到了很多东西。
无论是学生时期,革命时期还是成为秘书助理之前,他都亲眼目睹到人民的生活。
那时候他便有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想法。
对他而言,社会主义绝对不仅仅是分配,还有解放生产,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非一直在贫穷中艰难活着。
现在的苏联依旧艰难,那是因为苏联太大了,不可能短时间内让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贫困地区都获得发展。
但至少,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方向改善生活。
很快,赫鲁晓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