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莫洛托夫去爱尔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此之前,玛利亚还是先几名契卡,从彼得格勒出发,先去试探一下风声。
如果爱尔兰共和军里面还有左翼阵营,而且其主要核心是为了让爱尔兰人实现独立,玛利亚会给予帮助。
但如果爱尔兰共和军已经分裂得不成人样,已经无法形成一个合适的国家政权,玛利亚会取消莫洛托夫对他们的外交申请。
就在玛利亚还在国际上与法国和英国打着嘴仗时,摩洛哥那边又爆发了好几次巨大攻势。
契卡通过电报的方式,对摩洛哥那边的战况进行汇报。
尽管在时间差上存在着很大的延迟,但至少让玛利亚了解到那边的大致情况。
正如约瑟夫所料,国际纵队拥有坚定的信仰,他们在作战时奋不顾身,确实很勇敢很强大。
可是,他们的弊端也在玛利亚面前展露无疑。
除去西班牙左翼,国际纵队内的左翼人员并不仅有gcd,还有各种不同的派别。
无政府主义者尤为激烈,他们几乎得罪了国际纵队中的所有派别。
轻则唇枪舌炮,重则刀剑相见。
西班牙左翼加入进来之后,形式更加复杂。
如果要说哪一家左翼最为拉胯,玛利亚会毫不犹豫地把西班牙左翼纳入进来。
因为西班牙左翼光谱成分很复杂,里面有支持私有制的,有支持公有制的,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有支持无产阶级专政的。
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而如今,在西班牙左翼加入进来之后,国际纵队中原本就不小的矛盾,一下子就被激化增强了。
他们甚至杜绝与穆斯林合作,因为摩洛哥人的宗教信仰就是伊斯兰信仰者。
如此矛盾之下,确实是让双方关系闹到了一个僵点。
原本只是尝试,但没想到这一尝试就演变出如此明显的问题缺陷。
再打下来恐怕殖民军还没进来,国际纵队就因为内耗问题而互相开除左籍,然后实现分裂。
事实也确实如此。
就在玛利亚收到关于摩洛哥那边的战况时,双方的信息差已经隔了三天时间。
这三天时间里面,弗朗哥已经稳固了自己的滩头阵地,无数法西联军正源源不断地从东侧进来。阿卜德的部队抵挡不住,已经后撤到距离里夫山区外围。
由于国际纵队的牵制,摩洛哥反抗军才保存了主力部队。
而苏联的援军,也随之而来。
梅利利亚滩头处,由伏龙芝亲自率领的远征军登岸了。
两万多人的部队在登岸之后,便立即执行行动。
由于这支部队接受过严格游击战训练,而且根据伏龙芝的战略部署,他所调动的部队都是从立陶宛与芬兰那边调来。
如果说,苏联hong军哪支部队适合打最困难的防守战,那毫无疑问肯定是玛利亚的红四方面军。
如果说,苏联hong军哪支部队适合打大范围纵深战场的,那毫无疑问肯定是布鲁西洛夫的红八方面军。
但是,如果要问苏联hong军哪支部队适合打游击战。
立陶宛与芬兰必在前列,甚至是共同争夺一二名。
芬兰方面军与英美干涉联军打游击战,其特殊情况是敌我双方有着兵力与武器装备的差距。
立陶宛方面军与丛林兄弟打游击战,其特殊情况是双方都有着差不多的武器装备,而对方拥有主场优势,立陶宛方面军是以游击反游击。
两支部队都拥有极其丰富的游击作战经验,因此伏龙芝特意在这两支方面军中抽取人员。
然后,在登陆之后,除去需要稳固滩头的布置之外,在获得了摩洛哥反抗军的大致位置之后,伏龙芝便亲自带领部队往里夫山脉而去。
虽说里夫山脉多为悬崖峭壁,但也有茂密的森林与广袤的平原。
在这些地方,最合适进行耕作生活,而这也是里夫共和国的最基础资本。
背靠着里夫山区,阿卜德的摩洛哥反抗军已经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激战。
自从苏军派人过去与阿卜德进行交流后,摩洛哥反抗军便一直在战斗,从未放弃。
甚至还出现过好几次反击作战,将战线往前退了好十几公里。
可是,随着法国人的加入,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回归到原点。
就在摩洛哥反抗军将要抵挡不住之际,突然间,法西联军的大后方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法国补给线,数十辆货车凭空消失,留在原地的只剩下各种爆炸物和残缺不齐的法国殖民军尸体残骸。
紧接着就是西班牙的补给线遭到破坏。
他们的货车同样被洗劫一空,留在原地的东西跟法军一样,都是残骸。
知道此事之后,法军和西班牙军都派出了部队前去保护路线,然而都遭到了袭击。
一开始他们只认为是国际纵队的偷袭,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一些问题。
对方的组织度远在国际纵队之上。
他们的每一次进攻,撤退,偷袭,转移,都可以快速执行,没有丝毫的拖沓。
即使负责清剿他们的军队,在摸到这些游击队衣角时,便又消失不见。
这个时候,戴高乐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对方可能又来增援了。
而且这批增援并不是一般的国际纵队。
人数上绝对不少,作战经验也同样丰富。
一个可怕的念头从戴高乐脑海中浮现而出。
这支增援而来的部队,可能是苏联人。
他立即将自己的猜想告知给了总司令贝当和战友弗朗哥。
贝当知道此事之后,表示情绪稳定,他对苏联人的加入并不在乎。
在他的印象中,苏联人即使打赢了干涉战争,那也是因为干涉军已经在西线战场上打累了,而不是苏联人有多强大。
继承沙俄的苏联人,再强大还能强大到哪里去?
所以在听到戴高乐的猜测时,贝当不单没有担忧,反而还跃跃欲试。
在他手上,是一支十六万人的殖民军。
尽管这支殖民军与留在欧洲的正规军有着不少差距,但无论是人数亦或是装备,都足以应付非洲上的问题。
反观苏联,距离非洲实在是太远了,他们及时派人过来,也无法维持长久的后勤补给。
凭借自己多年来的作战经验,贝当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苏联人是来了,但来的人数不可能超过三万人。”
“他们的后勤补给也不可能太多,只能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骚扰。”
“所以这批到来的苏联人不足为虑,只需要稳定堡垒战术,一点点压缩这群反抗军的生存空间,就足够击溃他们。”
贝当的想法很快就传达到戴高乐耳中。
不谋而合的想法,让戴高乐没有过分重视这支到来的苏联人。
反观弗朗哥,他对苏联人的到来表现出极高的警惕和戒备性。
在他眼中,苏联人就是不可控的变数。
“苏联不是沙俄,他们的指挥官不是那些迂腐无能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