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喜欢德国人吗?
不喜欢,因为战争才结束没到十年时间,在大街上依旧能看到不少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
那么法国人讨厌德国人吗?
一开始是讨厌,因为那时候正在战争,无数人的兄弟丈夫父亲都死在了战场上,而杀死他们的,正是德国人。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便不再那么讨厌德国人,相反在白里安的内阁政府宣传下,德国人民也成了受害者之一。
加上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惩罚,这使得法国境内有不少人对德国人充满了同情。
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对二次世界大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战的主要战场是在野外,并没有触及到主要城市里面。
即使有零星炮弹落入城内,也只是特例,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平民伤亡。
反观二战,那是彻彻底底的无差别伤亡,百姓所受到的灾害,堪比天灾,而且百姓的死亡人数比军人还要高,因此二战所带来的记忆是深刻的。
由于还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战争规模,这使得城内的百姓有一种侥幸心态。
他们认为,战争即使是有也不会出现在自己头顶上。
而且,战争已经结束了,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就不应该对德国人民如此严厉,而是应该一起发展一起生活。
这是白里安政府的思想,尽管现在的白里安已经被迫辞职,转而由雷蒙担任总理这一职位。
但白里安所提倡的和平共处,确实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磨,人民的反战意识就更加强烈。
这就是现在的国内民众情况。
在面对德国还不起钱的情况下,法国内阁就出现了很多声音,而其中一种声音,就是雷蒙初期的对德态度。
是的,就是最初期的对德态度。
那时候还没有苏联,非洲殖民地也没有遭到威胁,雷蒙对德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甚至提出复仇这一概念口号。
然而,随着苏联的崛起与非洲殖民地的危险,雷蒙逐渐改变思路。
与其将德国死死摁住,还不如将德国纳入他们的队伍里面,然后联合德国来对抗苏联。
这就是雷蒙现在的最新思路。
最新的政治思路刚诞生没多久,保守党内的议员并没有反应过来,所以他们把雷蒙一开始的政治思路给拿了出来。
“如果德国换不起钱,那就用德国的土地来偿还,拿下他们的工业区,控制他们的工厂,以土地资源和工业资源作为赔款还给我我们!”
“就像是1870年时,我们给德国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一样。”
如此强硬的对德态度,很快就成为了内阁中的主要声音之一。
可是,提出这一政治思路的雷蒙,却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反对自己曾经提出过的政治观念。
“科学会改进,政治也是如此。”
“对德的强硬是以前的思想,可如今却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说罢,他拿出一份很长的名单,上面写满了名字。
雷蒙将这份名单拿了出来,在内阁议会上展现在众人面前。
“为了了解现在人民对德国的态度,我让人在巴黎的三个主街区进行的一次居民访问调查,调查内容正是对德的态度。”
“上面有三个内容,分别是‘强硬’中立”与‘友好’。”
“虽说我只进行了三个街区的访问调查,但也足以成为我们的参考模板。”
“在这份数据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本以为民众对德国充满仇恨,可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看到了民众的怜悯。”
“他们希望与德国人友好相处,而非真正的敌对。”
“这场世界大战已经洗涤了普法战争时期所带来的仇恨,取而代之的是对的德国人的同情。”
雷蒙的话,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特别是社会党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平等发展。
一开始对德实施缓和政策的白里安就是社会党一员。
只不过,雷蒙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
现在的法国市民之所以清除掉对德国人的仇恨,那是因为他们是胜利者,而德国人是战败者。
与其说是对和平的渴望,不如说那是属于胜利者高高在上的同情罢了。
与此同时,雷蒙还说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苏联。
现在的德国一直持续着通货膨胀,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因是《凡尔赛条约,说白了就是他们法国人的要求。
而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食物应该是最先出现问题的物资,可德国并没有出现因为食物短缺而引发的饥荒。
其核心原因正是苏联的大力援助,即使他们对德国的粮食援助并非无偿,而是通过工业来进行换取。
但底层人民并不知晓此事。
而且根据情报得知,有德国的技术工人已经去到苏联里面工作。
这些技术工人将会大幅度提升苏联的工业能力和工人水平。
如此一来,德国迟早都会被他们给逼得投共。
这是法国乃至整个资产阶级阵营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此,当雷蒙说出自己的担忧时,很多人都听明白了。
能够成为内阁的官员都是这个国家的精英分子,他们不蠢,仅仅是因为利益的原因而愿意装蠢。
可如今,他们再装下去的话,可能就会被苏联给反超。
一旦边上多出一个红色的德国,这可是要命的。
所以在雷蒙德强烈诉说之下,大部分内阁成员都愿意站在他这一边。
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为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虽说仍有不少议员试图推行对德国的强硬态度,但是内阁内部的主体声音依旧是偏向于雷蒙。
首先是以白里安为首的社会党,他们本来就是支持对德国缓和。
然后就是在激进党中拥有很大影响力的克列孟梭,尽管他已经不在官场上,但他的影响力依旧惊人。
最后就是雷蒙自己所在的保守党。
因为雷蒙的突然改变,让保守党被迫分成两批,但这样的小分裂并不足以影响内阁的大部分声音。
最终,内阁通过了对德国的战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