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
这些年,周易在大明朝的各个地方,游览着大好河山。
从巴楚,到中原,到秦地,再到燕京。
周易每过一个地方,都帮助当地进行观止堂的建造。
这三年间,大明朝从北到南,每一个行省,都至少有一家“观止堂”的匾额树立。
一面是医馆,专治外科损伤;
另一面是学堂,给幼儿开蒙。
在这两个生意之下,还做着酒精和统一教材的买卖。
这些年来,各地分号赚下的钱,除了给本部的酒精和教材的成本之外。
其余赚下的金银,周易都嘱咐,在本行省的其他地方。
再建观止堂,以利民生。
周易下设分店,除了每个省,都是派驻自己的学生管理之外。
其余的分店,都是采用加盟的方式。
只要是认同“观止堂”的理念。
同意在课堂上,使用周易编写的教材,讲授白话文作品。
并且满足愿意提供一些机会,免费提供给贫困的学生就读。
为穷困百姓提供一定量的免费义诊等一些列条件。
总部和各省总部,只保留着在地方分部,侵害“观止堂”名声,才会撤销等一系列最基础的权力。
至于各地方的经营,是并不参与意见的。
甚至,若是换上了“观止堂”的匾额,观止堂还会额外提供酒精和统一教材。
因此,甚至许多地方的族学,都为了酒精和统一教材,换上了“观止堂”的匾额。
毕竟,这些族学,也会给族中贫困的子弟,提供入学的机会,也会不时为贫困族人,做一些义诊。
如今加入了周易的观止堂,并没有多付出什么,反而得到了很多补助。
这些地方上的族学,听到了周易的措施。
便一个个改旗易帜,期望加入。
若是这些族学也全部算上,周易此时在大明朝的观止堂分布,已经超过千家。
……
周易有一个习惯,便是每多出一家“观止堂”,便在地图上标一个点。
这几年来,地图上的点,周易是越标越多,越标越密。
可周易心里面清醒,除了这二十多家,派学生去维护的行省总部之外,其他的分部,良莠不齐。
不过,第一步,有了数量,便是好事情。
赠送的酒精和统一教材,周易并不心疼。
这钱花得值。
每每想到,这一千家学堂,每年都能多让几千名,原本失去受教育机会的学生入学。
让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多一些受教育的机会,那便是好事情。
周易虽然不能在大明朝,保证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力。
但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也是做出的一个改变。
毕竟出身富商,或者地方豪族的官员。
当政之后,不可避免的成为供养他成为官员之人,在朝廷上的代言人。
不会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为了出身之地的利益,上书皇帝,实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