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从李自成义子开始 > 第320章 众矢之的

第320章 众矢之的

面对李信即将到来的进攻,马士英十分果断地进入了徐州城,召集了原本一团散沙般的众将议事,将自己‘避虏平寇’的方案向众将进行宣扬,并且很快得到了许多明军将领的一致认可。

从表面来看,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十分荒诞,但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有其历史渊源,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杨嗣昌以来大明朝内部长期存在的“攘外必先安内”思想,认为从对大明朝的危害上,寇大于虏;至于另一点则是因为官兵更害怕建虏,而非流寇。

除此之外,马士英又说了一件历史上的典故,来为他的理论做注脚。

什么理论呢?那就是唐朝末年平定黄巢起义这一件大事。

不得不说,黄巢起义作为一场间接摧毁了大唐的庞大农民起义,这件事情常常会引来大明君臣的思考,他们希望从中找到能给对抗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的答案。

找来找去,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那就是需要借助外虏之力来评定内乱。

在历史上,大唐之所以能给平定黄巢起义,绝不仅仅只是单纯依靠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还需要借助李克用这种沙陀人、招降朱温这样的义军叛徒,才能实现平定。

在此之前,大明朝更多是希望多招降一些义军叛将,比如张献忠、罗汝才这样的人,用他们来彻底剿灭义军,只是这一计策很快随着张献忠的复叛而破产,因此联虏平寇的出现也不会让人们感觉到多么惊讶。

当然,在此之前马士英也给崇祯皇帝写下了一封奏折,陈述了‘避虏平寇’的原因。

“大明社稷,目前最急者,莫逾于办寇矣。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从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或云假虏以破贼,或云借虏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审孰是?”

“然以理筹度,此时畿辅之间必为虏有。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平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今北虏南寇俱至,威胁两淮,断绝漕运交通,而寇已据南直隶,实为天下之耻,未见庙堂之下,议定遣何官,用何敕,办何银币,派何从人?万一虏至河上,然后遣行,是虏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之;虏有图我之志,而我反迎之。”

最后,马士英认为,想要把这件事办妥,最好让皇帝召集群臣商议,定下一个议和之人,要么直接前往盛京联络虏酋皇太极,要么就直接联络阿巴泰,从而借助虏兵,来实现灭寇之举。特别是眼下这个时候,既然建虏已经杀到了山东,何不出钱让他们继续去杀流寇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开局穿越亡国之君,反手攻略敌国女帝惊涛落日太子城传奇亮剑:从晋西北打到上甘岭穿越三国当吕布我全点了谋略穿越古代儿孙满堂开局卖身葬母:我成了至尊小书童侯门第一纨绔大唐仵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