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大丫是不想嫁的,现在家里情况不好,她想跟着帮衬几年,再说她若走了,还要留下个孩子让人操心。
只是于氏有自己的考虑,女人的生育期就那么几年,过了这个年纪就算再嫁也生不出孩子。
夫妻二人若没有共同的孩子,过日子总是会隔着一层。
让大丫常住娘家倒也可以,就怕以后老的入土,小的成家,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
当娘的天生就爱操心,现在好不容易碰上个不错的男人,就赶紧让她嫁了。
了解事情的经过后,苏叶的心里总有种阵阵的憋痛,那种感觉无法诉说。
看出二丫也不是很痛快,她站在一旁没有说话。
突然二丫说道,“我本打算等她成亲后过去看看,赶上国葬也没法去,她也一直没回来。”
苏叶不是很懂,“她嫁的很远吗?”
“是县城边儿上的人家,听说那边儿规矩严,不能随便走动。”
这事苏叶知道,对于国葬,县城附近比偏远的村里要讲究很多,别说串亲戚了,一些大点儿的铺子连门都关了。
想着靠猜测也猜不出什么,再说大丫这是新婚,跟过去的苏瑾也是个听话的,两人便没再多想。
二丫年纪不大,虽说被生活压的有些老成,但玩儿心还是在的。
“过几日麦子就熟了,这几日正是嫩的时候,我带你去烤麦子吧?”
想起那香喷喷的味道,苏叶忙点头,“好啊!”
又记起王氏正在煮鸡蛋,她赶紧道,“下午吧,我跟你一起去地里。”
“好。”
二丫是真的很忙,家里有一堆活儿在等着她干,鸡窝要清理,脏衣服要洗,院子也要打扫。
不只家里有着干不完的活儿,地里也是。
春收用的镰刀要磨的快一些,晒麦子用的谷场要轧硬轧平,春种用的棒种也要经常晒晒。
而于大山则在忙着干零工挣钱。
看到忙的团团转的二丫,苏叶能做的,就是帮她清理鸡窝……
好久没闻陈年鸡粪的味道,这猛的一闻她还有些不适应。
二丫笑道,“闻不惯就别弄了,再多攒些日子也无碍。”
“那怎么行,容易得鸡瘟的。”
“说起鸡瘟,于家表舅妈养的十几只鸡都死了,一只都没剩。”
“是吗?”
“这能有假。”
苏叶前世没养过鸡,这世养鸡的经验也不是很多,她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对抗鸡瘟。
她只知道对待瘟疫要勤通风,并注意环境卫生,再就是增强抵抗力。
想到这里她随口说道,“你没事煮些盐水给它们喝吧,你若没时间就叫奶奶煮。”
二丫嗯了声去了屋里忙别的,苏叶想着自己家里统共也没几只鸡,便没再多说。
中午两家人一起吃了顿饺子,虽说苏大山和苏二山不在,可只妇人和孩子也吃了三大盆。
看到二丫现在的饭量,苏叶直感慨干力气活儿的人就是不一样。
下午狗蛋儿留在家里看书,苏叶和二丫,还有王氏去了谷场,虽说她很想吃烤小麦,可春收总是最重要的事。
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原本平整干净的谷场已经长满了杂草,有些地方还被雨水淋出了浅坑。
王氏和大丫用锄头锄草,苏叶便拿着铁锨垫平。
三人用了整整一下午,到了天黑才把百余平的谷场收拾干净,这还不算完,明天她们还要用石碾子把地轧结实。
不然割回来的小麦放到上面,麦粒就混到土里了。
以前这种活儿轮不到苏叶,她也就没受过这种苦,这下只干了半天,她的手上就起了水泡。
想到其他人一直都是这么辛苦,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好好读书,一定要让狗蛋儿好好读书,虽说有钱人照样会有烦恼,可不会是因为干农活儿累,更不会是因为缺钱。
踏着月光,三人扛着锄头,拿着铁锨往家里走,谷场都是在村子附近,所以三人没走多久就到了家。
这时于氏和老太太已经做好了饭,虽然家里的饭菜不如县学的好,可苏叶依旧吃的很开心。
晚上她是和王氏睡的,于二山被撵到了狗蛋儿的屋子。
虽然她很想回自己房间,可耐不住王氏想亲近闺女。
“娘,要是我和狗蛋儿都不在家你觉得孤单,那就再捡个孩子吧。”
王氏听后感动的不行,“都说女儿贴心,可我见别家的女儿也没这么贴心,怎么我养的就这么心疼人。”
“……”
“娘这岁数就不折腾了,你和狗蛋儿好好的就行。”
“我会让狗蛋儿好好读书的。”
“读不读吧,娘没有那么大的官瘾,你俩好好的就行。”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