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娃她娘与众人来到沼泽边沿的苍茫所在时,莫名其妙被临时安排与“茅山派”和“闾山派”斗法。
“啊?‘茅山道士’?‘闾山派’?这……不知前辈能否透露一些信息?看看那些道门修士如何施展法术呢?”
“哈哈,不能!本‘界灵’只看热闹不嫌事大!”那强大“神念”继续传音道:“等进山后,你们自会相遇。”
话音一落,那股强大无比的“精神压迫感”骤然消失。不过,这让娃她娘想起了自己当初在北京城外“石花洞”里修炼时,就是接到这股“神念”传音,通知自己来参加“昆仑派”每隔三甲子一次的什么“开山典礼”。
西域和京师两地相距万余里,既然这“界灵”的精神力强度能瞬间覆盖,岂不是说其修为境界至少也在“元神期”?然而,从它能临时安排“化神真尊”给自己试炼,说明其修为或许还在“化神”之上?娃她娘大惊。
不过,尽管如此,娃她娘也处于一贯的自尊,想要通过“越阶挑战”来称量一下自己的实力。然而,通过与自己的一众手下们交流后,总算是知道了一些与“茅山派”和“闾山派”有关的信息,对自己备战很重要。
说起“茅山派”,世人皆知,其乃“玄门道教”之“三茅真君”所传“法脉”,就在后世凡间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境内。江苏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
根据后市清朝乾隆年间轶文记载,以考证和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也。” 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救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汉朝初期,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长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皆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哥仨寻山修道,欲追求长生不老。
兄弟三人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
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此山为“三茅山”。于是,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而“三茅真人”也欣然前往,居于“句曲山华阳洞”。此后,经真人们所救治,病愈者有数百人。
“三茅真君”仙逝后,百姓感恩戴德,便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便被改称为“南茅山”,而江北“三茅山”则相应地被改称为“北茅山”,简称“茅山”。于是,在此修道者称“茅山派”,传承“茅山道法”。
“茅山派”道士们坚信自己的祖师爷“三茅真君”之“仙逝”并非“身死道消”,而是“灵魂出窍”,华虹而去,或曰“羽化飞升”,因为有门派长者说自己得“祖师爷”托梦传法,乃“三清道尊”之“太上老君”传授修真大道。
道经《大洞经曰:“洞源与洞明,万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扰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兴。”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终曰通灵。万通成真,道备登宸。”此乃修真法门也。
《庄子曰:“夫线人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未来舍,而况人乎?”此神通之力,由禅定而发。小乘诸仙,但得五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也。大乘诸仙,于此“五通”外,兼得“漏尽通”,共为“六通”。若“大乘大觉金仙”,则得“十通”。“小乘诸仙”乃“地仙”,“大乘诸仙”乃“天仙”。
所谓“十通者”,无外乎“善知他心智神通”、“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宿住随念智神通”、“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无体性智神通”、“善分离一切众生言音智神通”、“诞生无量色身智神通”、“一切法智神通”、“入所有法灭尽智神通”。此“十大神通”适用于“玄门诸仙”与“沙门诸佛”,以境界论。
比如无论修仙还是修佛,一旦达到“元婴期”后,便能神通自来,而“善知他心智神通”,即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无差异,如一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所有众生心,悉能分辨了知。
“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即以得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故,所谓十方一切世界无穷众生,逝世此生彼,善趣恶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见,说明“道家”主张“清净无为”与“佛家”的“六根清净”和“四大皆空”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