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节水农业,对于现在的东非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毕竟这是一个涉及全国且没有历史经验的新工程。
恩斯特首先强调道:“节水农业的根本是量入而出,而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毕竟我们发展节水农业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合理利用水源,可持续的滋补农业,工业,社会和居民用水,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针对这一点,水利部门提到:“陛下,根据你的指示,我们已经设置了大致可行的方案,我们主要从水源的分配为出发点,来解决全国的用水紧张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东非并不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反而帝国的水资源比较丰富。”
“所以,全国淡水资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我们计划在未来十年里,先建设一批调水工程,其中南方作为帝国主要水源缺乏和工农业用水相对紧张的地方。”
“我们将以奥兰治省,巴登省,黑兴根省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大型调水工程。”
奥兰治省,巴登省,黑兴根省的范围大致上就是前世南非和博茨瓦纳的交汇地带,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和南非高原北部。
这里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从在二百毫米过渡到八百毫米,其中六百毫米以下的区域占大部分。
其中二百毫米降水以下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干旱区,也可以简单理解成为沙漠地带,想要通过人工改造,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二百毫米以上,其实也不够用,前世远东帝国年降水量在二百毫米左右的大城市,就有西宁,兰州和银川。
而从这几个城市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他们指望那点可怜的雨水,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几百万的人口生活和工农业发展。
而这些城市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依赖河流补充水源,而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而水利部划分的调水工程先行试验区,条件实际上比上述远东帝国区域还要好一点,毕竟这个区域里的降水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往东甚至能达到八百毫米以上。
其覆盖面积大约三十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从八百毫米等降水线,一直到二百毫米等降水线,都在这块“狭窄”区域之内。
之所以用“狭窄”一词,主要是和远东帝国相比,远东帝国的八百毫米等降水线大约是秦岭淮河一线,而二百毫米等降水线却在内蒙,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一带。
两条降水线中间的这个范围可比东非南方地区要大的多。
水利部部长亚尔斯德说道:“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匮乏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德拉肯斯山脉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
“而实际上,在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的汉萨省和平原省,降水就并不缺乏,反而时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南方的主要河流,奥兰治河也源于德拉肯斯山脉,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东部调水十分有利。”
奥兰治河虽然是东非和南非(英国殖民地)的界河,但是上游主要干流和支流,呈树冠状分布在东非境内,或者是边境地带。
而且奥兰治河呈自东向西的流向,这一点可以说对东非十分有利。
毕竟,这条河流越是往西,越是东非的干旱地区,一直到纳米布沙漠出海。
而如果没有奥兰治河,那对于本就干旱的东非南方,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
亚尔斯德接着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奥兰治河,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区域内东水西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南方开辟更多的耕地,牧场,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优质的农业产区和牧场。”
“水源是唯一限制南方各省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南方就能成为东非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早在四五时期,东非政府就展望了南方和大湖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不过四五时期,东非政府的主要投资流向了大湖区。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大湖区人口更多,农业基础好,水资源充足,且对于东非开发北方经济有着重要承接作用。
东非北方面积庞大,但是发展上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东非经济的洼地,所以东非对于开发大湖区的急迫性在南方之上。
至于南方,如果算上西南,其实面积也不小,但是西南在东非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基本不可能有太大发展,未来基本上也就只能靠着卖矿过过日子。
毕竟,除了矿产资源以外,西南的气候过于恶劣,基本上和刚果雨林保护区放在同一个位置。
而算上西南省,东非行政划分的南方省份只有六个,而北方却高达十几个省份。
亚尔斯德就对此说道:“除了西南省以外,本次东水西调工程,主要想解决的就是奥兰治,黑兴根和巴登三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而解决了这三个省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整个南方经济都将更进一步,成为可以和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核心区相提并论的经济板块。”
南方的面积虽然小,却是东非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以外,完全可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而且,其气候在东非也比较适合农牧业的发展,因为这里是东非全国唯一的温带地区。
东非的南方各省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而这也是东非最适合发展农牧业,尤其是优质农牧业的地方,要不然布尔人和祖鲁人当年也不可能在这里放牧为生。
亚尔斯德说道:“我们计划,从莱索托山区和斯威士兰山区为起点,尤其是莱索托山区,疏导部分河流注入奥兰治河,从而补充奥兰治河支流法尔河的水量。”
“同时,在法尔河下游建设大型水库,对于河水进行拦截,同时建立多条干渠,将法尔河的水引向河流两岸的平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