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群臣是真心希望皇帝活着的。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吴复虽在京中坐镇,但也不要闲着。”
“京师的河道也要勾连、修缮,该修的修,别给朕省钱。”
“让他亲自带着些进士治水,给进士们涨涨经验,希望能带出一批治水的大才。”
朱祁钰内心期许很大。
“陛下!”
王竑却跪在地上,高声道:“请陛下允许给夫役些钱财!”
“老臣知道,这对内帑压力巨大。”
“但百姓也苦呀,一年劳作到头却填不饱肚子,一年年的没个盼头。”
“老臣为官三十余载。”
“却第一次见到,在京中做夫役的百姓,脸上露出了笑容。”
“没有人抱怨干活苦、干活累。”
“一个个喜气洋洋的,真心卖力气呀。”
“这紫禁城,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修缮,百王府已经完工十三座王府。”
“全因每天一个铜板呀!”
“陛下,百姓势利,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呀。”
“穷得吃不上饭,如何爱国呀!”
“衣不蔽体,如何拥护大明啊?”
王竑泪洒当场。
重臣皆哭。
这种实话,朝臣以前是不会说的。
朱祁钰改正风气后,畅所欲言,说实话办实事。
大明看似歌舞升平,其实地方叛乱不断,归根结底是吃不饱肚子,官逼民反。
王竑认为,百姓吃饱穿暖后,就不会造反了。
但姚夔却道:“王阁老,百姓开心固然好,问题是内帑没钱呀!”
“和根治黄河比起来,苦一苦百姓,总是没问题的。”
这话也引起了共鸣。
若两亿两,全部拿来治水,怕是都不够的。
若是再花钱,怕是需要四亿两,甚至更多。
皇帝能承担得起吗?
这是个大问题。
一旦皇帝哪天不愿意花钱砸这无底洞了,才是大事呢。
“诸卿莫争论了。”
“钱朕来想办法,一天一个铜板,给夫役发钱。”
“可发银子!”
朱祁钰一锤定音。
他做的很多事,都在改善百姓生活。
比如织毛衣,就让京畿妇人赚钱,还令纺织厂招女工,让妇人走出家门来赚钱。
“陛下,那一年怕是要八百万两以上了!”姚夔满脸担忧。
“姚卿勿忧。”
“大明连年打仗,自然会有很多战俘的。”
“以后就用战俘修缮河道,能缓解一部分压力。”
“总额控制在四亿两以内即可。”
“钱,朕出了!”
朱祁钰却知道,哪里有白银。
打下倭国,白银有多是!
打下东南亚,遍地是白银。
打下美洲,白银就是纸片子,不是钱了。
朝臣却浑身一抖,难道皇帝又要对大族动手了?
“朕的梦中,有一地,有一万座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朱祁钰给朝臣个底儿。
朝臣却想到了叶盛,叶盛去找的地方,是不是就是遍地是银山呢?
“大明百姓,该过些富裕日子了!”
“毕竟是天朝上国之民。”
朱祁钰话锋一转:“诸卿,还有一事!”
朝臣脸色肃然,放下汤碗,看向皇帝。
“朕之前说过,想让大明百姓皆读书。”
“国子监不止要设在直隶,还要设在天下各省。”
“朕希望多建学宫,让学子呈井喷之势!”
“百姓虽不懂经义,但也能认识些文字,知晓人间道理。”
朱祁钰认真道。
教育是百年之策。
之前就讨论过,皇帝被巨大的预算吓退了。
“陛下,读书是大明的根本呀!”
耿九畴唇角抽动:“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海量的银子堆积,微、微臣担心……”
“担心朕心血来潮吗?”
朱祁钰让他起来,叹了口气:“诸卿都知道,朕在京畿招了批孩子,在里草栏厂建朝阳学社。”
“大半年过去了。”
“朕方知教育之艰难呀。”
“朕当初以为,教导三年,就能成才。”
“结果才知道,教导一年,还未开蒙呢,想读懂经义呀,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一些孩子的家长,已经不耐烦了,想让孩子回家种地,帮家里分担压力。”
“难呀!”
“是以朕知道,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急于一时。”
朱祁钰话锋一转:“但教育是根本大计,朕打算设提学司,立于礼部之下。”
“每年朕从内帑里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户部再支出三十万两银子。”
“合计八十万两。”
“先建几座学宫,以点到面,一点点扩散全国。”
“争取百年之后,大明无人不识字,无人不读书!”
朝臣全都跪伏在地:“陛下此举,不亚于圣人当世!孔圣传道于后人,陛下布道于天下,当与圣人并列!”
如今已经不是魏晋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