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的直播间内,粉丝们越聚越多,简直热闹的厉害。
一个个的,一边看着直播讲解,一边体验杂耍的魅力。
“当时的流浪艺人会的技能都很出色,比如耍耗子、跑马戏、捏面人儿,“耍猴栗子”等等,都特别的精彩。
在当时的街头,有一些挑担子走街串巷的流浪艺人,他们一般收入微薄,勉强糊口。但只要他们一出现,肯定能吸引一大群小孩观看。
耍猴大家肯定听说过,那“耍耗子”呢?
那时候有一类艺人,专门靠老鼠挣钱。他们用的不是普通的灰老鼠,而是小白鼠,据说更通人性一些。
这些人总是背着个小木箱子,里面就是老鼠和道具,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流浪艺人要选天气好的时候出来,刮风下雨不行,没人出来看。
挑一个好天气,背着箱子走街串巷,耍耗子不用吆喝,就是吹唢呐。小孩子正在家玩呢,忽然听到唢呐声,知道是耍耗子的来了,都快速跑了出来。
艺人一看,人不少而且地方也挺大,就拿出东西准备表演。要是发现人不多,转身就走了。
选好了地方要演出,艺人就会从木箱里拿出一块方布铺在地上,然后把一根铁钎子钉进地里,铁钎子的上面是木棍,最顶上是一个木制的佛塔,塔顶还有一把小伞。木塔下面有个小洞,通过棍子和软梯连接到其他小道具上,比如西瓜、桃子、金蟾、鱼、水桶,都是比较精巧的小东西。
把道具全部固定好之后,艺人铛铛铛的敲了几下铜锣,表示演出开始了。此时,艺人从一个木匣子里拿出一只小白鼠,放在软梯上,然后他就开始边唱边念——唱词都是一些传说故事,比如《白蛇传、《刘全进瓜、《白猿偷桃、《李三娘打水、《姜太公钓鱼、《刘海戏金蟾之类的,朗朗上口,非常好听。
艺人唱的故事不一样,小白鼠的反应也不一样,它会专门找到对应的那个道具,钻到洞里去。
唱完一曲,再拿出一只小白鼠,唱另一个段子……最后一个节目,一只小白鼠爬到宝塔上面的伞上,快速跑动,那伞就转了起来,伞边缀着的小铃铛叮叮当当的响了,观众纷纷叫好。
一次表演大概要半个小时,中间艺人会停下两次,让观众赏几个钱。有钱的随便给两个,没钱的扭头溜之大吉。所以这“耍耗子”也是赚个辛苦活,勉强糊口。至于艺人是怎么训练白老鼠的,那就不知道了。
“跑马戏”就是表演一些武术或者杂技绝活,都是好几个人一起表演。
五六个人的小团队,扛着兵器牵着马,既表演马术,也表演刀枪对打。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喜欢看的还是杂技绝活。
“小孩钻坛子”是一个类似于魔术的节目,十分吸引人。
艺人拿来一个约1米高的坛子,坛口非常小,似乎只能伸进人的一条腿。然后,他们就用四块高木板把坛子围起来,之后,一个小女孩站在了坛子上。忽然间,女孩往下一蹲,就看不到了。
把木板打开,女孩就失踪了。旁边的艺人就喊女孩的名字,周围人就能听到,女孩在坛子里做出了回应。再叫她,她就伸出一只手来回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