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汇通天下
十个缫丝池生产的生丝都不够一台织布机所用,加上收购的蚕茧太多,不赶紧处理,化成蛾子就废了。
这才一下子加了上百个缫丝池,而缫丝的工具就简单了很多,将作监一天能打造几十个。
但织布机就慢了许多,三十个木匠一天都造不出一台,特别是弹簧,成功率太低。
即便如此,掖庭宫现在也有三十台新式织布机。
缫丝池没什么,只是数目多了很多,有点震撼,但织布机就不一样了,张承业看到织布机飞梭来回窜动,织女踩脚的功夫就完成压纬,不由的大为惊叹。
“鬼斧神工,真鬼斧神工,这织布机怕是比以前快了不少。”
“百倍!”
以前两名织女需要一个月才能织一匹布,一天能织三匹布。
“布好像宽了不少?”
“五尺的宽度,几乎是以前一尺八宽度的三倍。”
“这布一匹怕是要十贯吧!”
价格上李晔还没有想好,织布机大概估算一下关中地区蚕茧的产能,会增加到一千台织布机,缫丝池后面还要增加。
一千台织布机一天可以生产三千匹绢,一个月就是九万匹,一年也就一百万匹。
丝绢大量上市之后,价格肯定不会像现在这般高,但这样的大件,一匹卖个四五贯问题应该不大。
光靠丝绢,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四五百万贯,除去成本,两三百万贯应该可以的,整个关中养蚕的农户也将分得一两百万贯的红利。
当然,也不知道市场,能不能消耗得了这么多丝绢,整个关中肯定吃不下。
中原、河东、淮西等估计也吃不下多少,现在兵灾连连,百姓是没钱的。那些兵将是有钱的。
而且在大唐,丝绢是可以当钱用的。
另外还有两个道,一是尽快打通河西走廊,通过河西走廊,将丝绢卖到西域诸国,甚至欧洲。
第二条道,自然是通过银绥两州,沟通草原,将丝绢卖到草原上去,换取草原部落的牛羊马匹。
但不管怎样,丝绢将成为关中经济的支柱,而不久以后,关中将成为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而李晔自然可以用这笔钱,养更多的兵。
“这是朕的内帑办的。”
皇帝陛下将掖庭宫,变成缫丝纺织的作坊,还把他张承业带过来,肯定不会是就过来看看的。
“陛下,臣想知道这织机一天能织多少布?陛下打算安置多少织机?”
对张承业没什么要隐瞒的,李晔道:“织机一天能织三匹布,朕要在这里设置一千台织机!”
张承业低头大概算了一下,已感到数额的巨大,这都快赶上朝廷一年的赋税了。
大唐开国以来,有哪位皇帝陛下的内帑有几百万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