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利安在《低俗小说》与《这个杀手不太冷》之间纠结了很久,应该说他从《落水狗》开始,就在为敲定这两部影片之中的哪一部而分外踯躅:
《低俗小说》的优势很明显,它可以延续基利安在拍摄《落水狗》时展现的独特个人风格,非线性的叙事方法,环环相扣但又看似相互独立的单元化剧情,在心理和人物上下足功夫之后,将观影者带入正确的情绪轨道;
而《杀手》呢,它的优势在于故事内核更加丰富,充满人情味,男主角将会在多次的心理转折间做出抉择,强大与冷酷,温情与柔和的情绪碰撞,基利安立刻想到,他甚至可以用眼神之间的对撞与特写,来映射人物饱满的心理活动。
《杀手》对基利安来说会更好拍,就好比:室内放着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他喝了酒,光线也黯淡,杀人魔带着醉意说道:“贝多芬的开场很好,让我感觉非常爽,但是到后来,它就开始他妈的无聊——知道我现在还不杀你的原因了么?”在一阵狂悖的搔动之后,一具身躯轰然栽倒,他又一次轻松地完成了屠杀。
这样的镜头容易架构,只需要灯光与音乐的渲染,甚至在后期剪辑上都不用费什么功夫,但这和基利安的拍摄理念不符,如果他要在第二部影片做出风格上的转换,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铤而走险的选择——
一个新人导演需要有足够的特色,当观众铭记你的脸庞之后,再做出尝试性的转变,那时才会受到鼓舞。
还有一个问题,《杀手》的价值取向与基利安的审美观念不太吻合,他能够充分地共情男主角,甚至可以夸赞这是一个塑造非常立体的角色,但他与年仅12岁的女主角产生感情,对基利安这个已算成熟的犹太佬来说,还是过于超强了一点。
基利安最终选定了《低俗小说》,原因很简单,他可以在男主角的人选上再次联系蒂姆·罗斯,而女演员的选择上可以是桑德拉·布洛克,也可以从演员工会中挑选更加合适的人选。
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落水狗》的铺垫,他可以完全放开双手,在《低俗小说》的设计上大胆炫技。
基利安拿起碳素笔,在一张洁白无瑕的纸面上写下四个字:
低俗小说。
“嗒、嗒、嗒。”
三声敲门声后,麦克·亚当推门而入,基利安的单人卧室里,一台箱型老式电视机正在播放卓别林的经典默剧,黑与白的光影闪动,但音响里一如往昔沉默,没有额外的噪音。
“低俗小说,真是……很低俗的名字。”
基利安瞥了一眼来到身边的麦克·亚当:“你这句话仿佛在说,看那个犹太人,他可真犹太!”
“OK,这是下一部片子?如果是的话,说实话,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兴趣'?”
“好吧,也有点别的趣,商量一件事吧,基利安。”
“嗯哼?”基利安望着这个一脸春光的表弟,大概隐隐猜到了点什么。
麦克·亚当搓了搓手,压低了嗓音说道:“能不能和露丝姨妈商量商量,让我借用她的雪佛兰开上一天。”
“为什么?”
“当然是……接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