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玠经略朝鲜时间并不长,但对于赴朝作战存在的问题已有了相当体会。
难怪当初宋应昌、顾养谦等人,包括后来的总督孙矿乃至李如松,都从一开始的主战派到最后成为主和派,恐怕还是有一些原因。
当初他也不是没做过深入了解,但只有真正身在其位,才体会得深刻。
要吸取上一次入朝作战的经验教训,重点还是在后勤补给,同样也是最大的难题。
他与杨鎬是深入谈过的,他希望此次入朝之后,大军的补给能最大程度的依托登莱海运来实现。
杨鎬曾任辽海道参议和参政,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刑玠与他交谈,自然就能明白他的的意图。
“朝鲜之难不难于进兵,而难于运饷。就说上一次,海船从蓬莱出发到金州即止,然后再图陆路转运义洲。其实,从蓬莱出发,顺利的话,四五天可到旅顺口,再以望海埚作为中继点,然后至皮岛。”
“皮岛,再图从铁山转运?”
“不一定,皮岛还可作为临时停靠点,最终到江华岛进行交卸,”杨镐回道,“但是,有一个极大到问题。”
“什么问题?”刑玠问道。
“自望海埚大捷之后,山东海运已废,辽南海防的墩寨日益废驰,旅顺诸堡亦无复用。而且辽船大都无法海运,木料不壮。”
“嗯,这的确是个问题,”刑玠不由皱起了眉头。
永乐年修的诸如黄骨岛堡、红嘴堡、归服堡以及望海埚堡等,直到嘉靖三十三年,才由当时巡抚重新加固、修补。如今万历二十五年,这又是三十多年过去。要是这些沿海墩堡能用,也不至于海船只到金州,然后再转陆路那么麻烦。
“海运船只,可以考虑征用五百石以上的淮船,每船给予补贴脚价银,到旅顺口脚价银多少,运至鸭绿江又给多少,如果能运至平壤或者江华岛再是多少。”杨镐继续道,“要是运饷实在困难,就考虑与朝鲜当地贸粮,下官倒是有几个建议。”
“说说看,”
“首先就是朝鲜的税粮征收,以往他们征收要等到来年正月,而此次需规定他们征收税粮的时限。像平安、黄海、京畿、江原、咸镜五道,谷八月就能收,忠清道、全罗、庆尚道九月可收谷。先期就责令百姓出办,必须九月一齐运赴到屯驻处所。”
“我已经派指挥宁国胤前往朝鲜交涉粮饷供给问题,但鉴于上一次的经验,打算再从山东收一批布和棉花,以布代银。”
宋应昌以往的书信中有所提及,当时李如松大军入朝前,朝廷就提出过‘本折兑换’,用白银来购买朝鲜的米谷,却被朝鲜国王拒绝,因为那时朝鲜还未推行白银粮饷制。而民间的鱼盐、牛马、衣物等皆可换米,但以布为公认的货币。
随后朝廷也调整了贸易内容,那时辽东都司张三畏就以青布二千七百匹,红布八百余匹易换了稻米六百多石,小米、黄豆一百多石。
“但是吧……”杨鎬又补充道,“听说朝鲜这两年农事丰稔,虽说米不至绝,但朝鲜官府的开支,及公私所需甚巨,况他们支付官兵的本色粮饷一直就缺,所以恐怕……”
“恐怕此次对我大军粮饷的支济,还是会像上次一样困难?”
杨鎬点头:“有太多不确定的人事,所以很有可能。”
刑玠摇了摇头:“只是,我军尚且如此,那倭军岂不更是粮饷不敷?”
“倭寇这次恐怕与上次不同,一是他们已盘踞南部多时,靠海上补给,这就是做了长期打算。二是我军此次战略更为纵深,粮草补给问题将更加凸显。”
~2~
被杨镐派去与朝鲜交涉的宁国胤,已有了回信。信中提到他在六月一日,向国王李昖提出,大明海运粮饷,水路运至江华,陆路就运至义州,然后交由朝鲜转运至军队驻扎处。只是李昖对于运至江华,则感于事未安,在商量之后,遂定下明朝船只将粮饷运至平壤即可,无需远赴江华。
之后不久,朝鲜又请求明朝速运粮饷接济御倭明军,管粮同知陈登遂前往勘查路径。后来查得三和县所辖的广梁镇正好在大同江海口,平安、黄海两道之间,且水流平缓,便于停泊,于是将广梁镇定为了交卸之所。即可仓储,又可朝鲜船只再运至江华府交卸存储。
这样一来,皮岛至广梁(平壤),约三百里,自广梁抵江华岛(汉城),又六百里。江华抵忠州,约三百里,若是抵忠清、全罗两道沿海,约四五百里。从两道沿海再交卸地方,递运至各营驻扎地,则公州可从白马江船运交卸,全州、南原从旱路驮运抵达。水旱路不过一二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