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接见到了孙承宗,并且亲切的接待了这位老臣。
只是在简单的问候后,朱由检便直接说道,“先生,如今朝廷内忧外患不断,该如何是好?”
朱由检特意将自己注意到的问题抛出来,还明确说道,“内忧者,乃是人事不修,朝廷溃烂,各地天灾连年,赋税难收。”
“外患者,则在于漠南蒙古不断侵扰,辽东建奴日夜叛乱。”
“朕为此二者,夙兴夜寐,请问先生有何对策?”
还是按照原来的思路,
朱由检决定先拿问题试一试对方的成色。
后世史书如何讲,到底不如他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孙承宗沉吟一阵,便答道,“其实国家之弊病,不在于外,而在于内。”
“若内忧一解,外患何足道也!”
“而内忧,主要在于治人!”
朱由检赞同的点点头,觉得的确是这个道理。
他既读过去的史书,也知晓后世的轨迹,知道华夏九州,家大业大,若非自己内部先乱起来了,不然外人是没有机会介入的。
还是鞑清的例子,
对方都觉得自己是捡了便宜,直到清末还提防着汉人,不允许大规模的流民进入自己的“龙兴之地”东北,为得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退路,时刻预备着中原之事不可为,便后撤回老家。
孙承宗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其眼光的确比一般文臣高一点的。
朱由检也曾试着捞一捞大明朝的臣子,找来几人接见,拿同样的问题问对方,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帝王安心修德,天灾自然退去”,或是“可下旨整顿臣僚,令其用心办事。”
朱由检都无语了。
前者还在跟他玩“天人合一”那一套,暗示大明朝的天灾是皇帝有问题;后者虽然试图有作为,却只是用口头去搞。
……要能用嘴就把大明朝变好,那朱由检只恨不得穿越到五百年后跟人学说相声。
孙承宗叹了口气道,“说到治人,其实张太岳的考成法,极为有效,只是可惜神宗……”
对于张居正改革之事,孙承宗其实是持有中立意见的,即承认改革成果,也不喜改革引发的新问题。
典型的就是朱由检之前提到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推行对朝廷来说,减轻了很大的税收负担,起码不用再去辛苦给地方上交的实物税称重和清理成色了,只需要算银两就好。
可对地方来说,富裕的江南可行,而荒凉破败的西北不可行。
以朱由检不足的财政知识水平,也能知道金属货币的流通,是要依赖于市场发展的。
西北那一片,老百姓活着都难,哪来的银两交税呢?
等到神宗亲政,并且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后,好坏参半的一条鞭法得以保留,成效极为显著的考成法却因为实际得罪了官僚群体,因而被实际上停止,至今只流于形式了。
孙承宗提出,如果天子想要整顿官僚,那么恢复考成法就是必行之事。
天启之时,户部的李起元便因严抓官员考成,使得户部财政大为转好。
就是李起元后来由于生病,加之考成法得罪了许多官员,辞职回家休养了。
朱由检当初还想把这位曾经主持过财政改革的老臣也召回京的,只是想着对方身体的确不好,这才作罢。
“但考成也难!”
孙承宗又说道,“治官必用考成法,而考成群臣,则需要都察院效力!”
朱由检听完更加点头。
治人的前提,是要有人手帮忙做这件事。
就跟朱由检要整顿京营的前提,是先拉起自己的一支小队伍,然后才好安插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