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微子领域的研究成果,中科院的团队成功证实了用中微子束去扫描物体的内部,就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构架一个与物体一模一样的三维模型。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研究院的中流砥柱。
陈新以往经常混迹于各大研讨会,每每都是面对些功名卓著老头们,很少有与年轻人交谈的机会,故而对他们很是面生。
勉强寒暄两句,就没了话题。
于是他寻了个清静地方,静静看着年轻科学家激情似火的交谈。
“老喽,他们才是未来。”老态龙钟的黎江院士缓步走了过来,指着一众年轻人道:“彭峥这孩子打小就聪慧,二十五岁就能做出这样的成绩,剩下二百年时光还不知道能掀起多大的波浪。”
从黎江院士口中,陈新获知正是这个叫彭峥的小伙子带领团队攻克难关,最终研制出第一台三束放大观测器。
不得不说后生可畏啊。
陈新感慨一声,转头笑道:“您老可不能妄自菲薄,难得Y-28预后效果这么好,您可不能推卸责任,至少还要发光发热两百年。”
黎江院士摆摆手,说不行喽,医生说我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经相当于250多岁的老人了,Y-28能延长寿命,但不能返老还童。
“你呀,就别安慰我了,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去创造的。”
陈新还想说什么,不远处的彭峥已经站在了台上,指着两个仿若摄像机一般的物什说:“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彭峥有幸为大家讲述三束放大观测器的理论模型和运行机制……”
在场的都是被特邀来的,每一位在自己的领域都有显著成就,理论方面都极为扎实,彭峥先简单介绍了下中微子的物理特性,然后开始了详细介绍。
“通过全息摄影我们可以对所摄物体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但通常无法准确到分子级,这就导致我们始终无法在计算机中完成物品的精密复刻。现在利用中微子的特性,我们已经可以记录其分子结构。”
“在坐的都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今天把大家叫来就是为了集思广益,看看三束放大观测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有人笑道:“无论用在哪里,它都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大家点头轻笑。
陈新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能否对人脑进行三维仿真模拟。”
“我们也希望如此。”彭峥摇摇头,“但活着的大脑中的分子变化过于频繁,对于高温和剧烈化学反应中的物体还有生命体,都无法进行分子级三维全息记录。”
“只能记录死人?”陈新皱眉。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假如记录一个死人的大脑并在电脑中重建三维模型,是否能死而复生?”
彭峥表示还没做过相关实验。
陈新了然,闭口不言。
说到底中科院也是官方单位,还是得要脸。
刨人祖坟这事做不得,人体实验在国际上更是要被强烈谴责的,关乎形象的问题,他们就是真的做了,也不能说。
陈新心思活泛,人脑做不了,小动物还不行吗?你们不愿意公开,新一是不是可以搞?
上面说不准也是这意思,要不费这劲把自己从江南叫回来干嘛?
于是他提出能不能租借一段时间的三束放大观测器。
不出意外,彭峥表示为难,因为中微子获取难度很大,这仪器目前只有一台且制造价格十分昂贵。
懂了,要钱。
就在陈新正在思索如何委婉的表达新一不缺钱时,若生发过来一个紧急讯息。
说是位于火星上的云清发来的。
“老爸,我们在北极冰盖下发现了一具人类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