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看!”
“既有好故事,为何不与人分享呢?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贾兰拖长声音:“林姑姑,我这一年可是每去一地,听到什么有趣的事儿就第一时间给你写信分享的,你可不能过河拆桥。”
“胡说!我哪有!”黛玉连忙否认,她板起脸反驳道:“你又在耍起了贫嘴贫舌那套讨人嫌的,我明明什么都没说,偏要给我扣上这么一顶帽子!”
说罢,她斜着眼睛瞥了贾兰一眼,嘴巴一张。
“呸!”
色厉内荏,贾兰暗笑,反问:“那你为何不给我看?”
黛玉怔了怔,张着嘴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却听贾兰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这故事始于两位新娘子在山中亭子里的偶遇,这看似巧合,却也有缘,迎合了观众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的故事,可发挥的地方就多了,可以如此如此……”
听着听着,黛玉不由收敛住表情,认认真真地听着贾兰说话,不时还点头表示赞同,甚至还开口附和。
“对!”
“是这样!”
“真巧!我也是这样想的!”
这会儿轮到她滔滔不绝地说着,而贾兰则在一旁笑嘻嘻地听着。
直到反应过来黛玉又是一声惊呼,有些不好意思地错开视线。
贾兰打破了沉默:“这个故事写得十分好!”
“真的?”黛玉有些不信。
“真的!”贾兰用力点头。
等到明确的回应,黛玉又高兴起
来了,虽然笑容很是克制,但那两个显现出来的小酒窝还是很直接地透露了内心的愉悦。
黛玉的性格有些复杂,不自满,也不自卑,就是有些时候不太自信。
常年养在深闺的她不知道,以她的文化修养,去考个进士都是绰绰有余的!
别人不清楚,贾兰可是了若指掌,黛玉的学识已经出类拔萃,完全足以为人师表。
单看黛玉教授诗词,注重基础,诵读和感悟。
既强调自学,讲究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又强调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不得不说,黛玉的教学融合了自己学诗时的甘苦,形成了自己一套的流派,比如她就要求贾兰不要学陆游,先学王维、杜甫、李白。
“依我看,黛玉姑姑你这也是陷在见知障里了。”
贾兰的头一句话就勾起黛玉好奇心。
“你这故事节奏明快,剧情紧凑,人物关系凝而不散,怎么看都是个上好的故事,怎的就如此没自信了呢?”
“真的?”黛玉依旧有些不信,吃吃的问。
“难道还有假?”
见黛玉还是不信,贾兰拍拍手:“我决定了!”
迎着黛玉的视线,他爽快地道:“我帮你去跟书商谈,出版这个话本。”
他抬起手示意吃惊的黛玉冷静,拍着胸脯,信心满满地保证。
“相信我,这个故事一定不比《西厢记《牡丹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