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有两个奇点核心,而且达到了小型两仪黑洞的高级级别,顶多能和两个新生的中型黑洞质量接近,又怎可能比它们总和还要重?
或许,两仪黑洞的引力强度不能单纯用1+1=2来进行计算,但在他奋力拉扯时,难道不是应该主动向三个中型黑洞飞去?
而且这几千年来,随着他吞噬同化率不但提高,连续吞掉的恒星早已达到数百万颗!
不管质量守不守恒,事实上都是要远远超过形成三个中型黑洞的巨恒星总质量之和!
难道是理解错误?
他当即转换出“光子意识网”,并将自身所有属性及标准质量都列为必要条件,下达指令开始建模计算最终碰撞结果。
很快,意识中就得到一个令他只能苦笑的答案——建模计算不成立,输入的必要条件错误!
错误?
这就是“自动纠错机制”的断定?
可这,就是现实啊......
倒计时中,晋升至顶级小型两仪黑洞的时间还剩9350年左右,所需连续不断被吞噬同化掉的普通恒星,大约3500万-4000万颗!
这个时间与数量较为准确,关键在于计算之初,他就将自己摸索出来的4倍需求也列为了必要条件。
不管怎么说,如果要完成晋级突破的最终撞击,所需撞击的黑洞只能比他质量更大,而决不能质量更低!
哪怕将这三个“标准”的中型黑洞进行彼此吞噬融合,甚至可能生成1个“标准”的大型黑洞,只怕也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或许,及其接近的“标准质量”,才是最佳撞击对象的选择标准吧?
可随着质量越来越大,任何一点点的小误差也会被成千上万倍的放大!
就好比此时仅仅0.1的标准质量,至少也代表着数百万甚至近千万颗恒星!
“还是找质量相近的吧......”
他仔细思索良久,并暗暗做出决定,“只要和顶级小型两仪黑洞的质量相近就行,没必要再去冒险!”
做出这个决定,也代表他必须离开藏匿的尘埃气体团,在大麦哲伦星云内四处奔波寻找恒星。
大麦哲伦星云内虽然还有近百亿颗恒星,但这些恒星体积、质量都相对偏小,哪怕先行碰撞并融合成中型黑洞,所花费的时间也是极其漫长的!
自此,仅仅藏匿了150年的林凌柒忽然跳出尘埃气体团,并一刻不停的在大麦哲伦星云内四处搜刮着恒星。
这让沉默许久的林灵珊大感欣慰——他总算想通了!终于决定要放开一切顾虑,加速成长了吗?
话说,这片尘埃气体团虽然够大,但确实挺闷的......
6500年4月1日11时17分。
距离晋升至顶级小型两仪黑洞的时间,还剩9000年左右。
连续奔波350年的林凌柒,总算可以安歇下来。
这些年来,但凡大麦哲伦星云内直径超过600万公里以上的恒星,全都被他找来放在R136超星团内,总数约2.5亿颗!
如此可怕工作量,硬是在他锲而不舍并持续不断的坚持下,一点点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