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的读了几年破书,一个个便趾高气昂的。”
“可说到治国论策,半天憋不出来一个屁,也不知道读那些四书五经有什么用处。”
“要是老子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四书五经改成种地,让他们知道吃口饭有多不容易。”
“种的不好,那就拉出去砍了,看看他们谁还敢贪污腐败。”
秦宽哑然一笑,却没想到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不过种地一事也太过儿戏,估计他也是在开玩笑罢了。
“原来张大哥是不喜科举,正巧小弟也打算从这方面立一道新政。”
“不知可有兴趣浅听一二,若有不足,还望指教。”
“新政?”张献忠心中又来了兴致。“什么新政,说来听听。”
“老子只觉得你打仗还可以,鬼点子也多。”
“你可别像那些腐儒,只会说些高谈阔论,倒头来满嘴空话。”
秦宽整理了一下思路,随后将想法缓缓道出。
“科举,始于隋唐,兴于赵宋,但却狭于本朝。”
“对此,张大哥可有它解?”
张献忠眯着眼睛,用一副不耐烦的语气说道。
“别那么多废话,老子又不是三岁孩童,你他娘的又不是教书先生。”
“你说就是,老子听着呢。”
秦宽无奈摇头,声音又缓缓而出。
“自科举兴盛以来,一批批的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赵宋之时,文学兴盛,所以科举的择题范围很广。”
“而到了本朝太祖之时,为了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景。”
“科举的内容也从广蕴天地,逐渐演变成四书五经。”
“为何会如此,其实很好解释。”
“说窄一些,大概是太祖当年存了私心,害怕天地间再生出一个朱元璋。”
“抱着朱家江山千秋万代的想法,这才从科举开始限制百姓们的思想。”
张献忠不觉的点了点头,脸色也是严肃起来。
“有点意思,继续说。”
“我倒是很好奇你小子究竟想干什么。”
“这脑袋瓜不去造反……太浪费了。”
秦宽一阵无言,他怎么又把话题扯到造反身上?
随后清了清嗓子,又再度说道。
“诚然,改动科举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那时候天下纷乱多年,为了让天下安定,此举也算是有些功效。”
“可两百余年的沉淀下来,如今的科举早就不再适合眼下的情况。”
“科举的根本,是为了网罗天下人才,为朝廷所用。”
“而只有熟读四书五经的人才有资格提名,这无疑是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录取。”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只有过了前三,到了殿试,这才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政治风采。”
“天下学子数万,能到殿试的却寥寥无几。”
“可前三试之中,又焉能没有饱含真才实学之人?”
“而三年考一次,更是极大地降低了人才的纳取效率。”
张献忠似听出来些风声,连忙抢话说道。
“小子,你是想让科举间隔缩短?这好像不太可能吧?”
“每次科举都要从五湖四海赶往京城,你要是想两年考一次、甚至说一年考一次。”
“可你让那群书生怎么赶到京城?”
“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