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后,百官结束了休假,还没等官员们将散漫的神经拉紧,京察已经正式开始了。
随着几名官员因京察而罢免,京城顿时一片风声鹤唳。
平时行为不检点,为官有疏漏的官员开始找同年、同乡、房师、坐师托关系,打点人情,尽量保住位子。
为官清廉,自认为有能力,且在位许久的,也开始想着谋求进步。
更不用说那些以贪污受贿为己任的贪官污吏们,更是将大把的银子如水一般花出去,求爷爷告奶奶的让自己过关。
已经官复原职,再次成为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的海瑞对这些浪潮毫不在乎,只是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本分的事情。
处理完公务后,也甚少与同僚来往,径直回家。
正所谓“国家昏乱,有忠臣”,像海刚峰这般的人毕竟是少数,不然也不会名垂青史成为大名鼎鼎的“海青天。”
朝中更多的是隐藏身形,暗地里结党营私的官员。
在什刹海边上一家园林里,聚集了一些清流言官。
和许多人认为清流言官都是囊中羞涩的穷官不同,其实很多言官都是出身官宦世家,家里有钱的很呐。
比如吏科都给事中胡应嘉,一门三进士二举人,老家良田万亩,京城也有一座三进祖宅,小院里娇妻美妾,奴仆齐全,将胡大人伺候的舒舒服服的。
比如御史胡惟新,字文化,浙江余姚人士,包括他在内,家里也是一门三进士,其母则是被誉为“天下三贤相”之一谢迁的孙女。家中钱财万贯的胡维新对官场进步的想法不是特别强烈,他更喜欢搜寻古书,校勘古籍。
刚好,胡维新倾注了满腔心血的千卷巨著《文苑英华》已经勘校完毕,并在福建巡抚涂泽民和总兵戚继光的赞助下,马上就要出版了。
人家堂堂巡抚和总兵这么好心赞助数千两银子帮胡维新出版古籍,虽然也有热心文事的想法,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胡维新的官职——福建道监察御史。
明朝官职,以小制大,福建道监察御史虽然只有七品,却可以弹劾福建道内军政两界的所有官员。
在朝中根基深厚的道内大佬虽然不怕弹劾,但也知道小鬼难缠,对道内御史都是讨好居多。
不过如胡维新这般正事不做,一心投入爱好的御史算是比较少见的。
虽然他这一行为得到了福建道内官员的称赞,但也是因为胡维新把御史的正事不放在心上,让他在这次的京察中评级下等,遭到了贬斥。
和胡维新都是出身江浙,并且又刚好同姓,胡应嘉便邀请几名好友一同安慰遭到贬谪的胡维新。
“克柔兄,宴席都按照你的要求准备好了”
此间园林的主人刘茂才年纪二十出头,虽然商贾出身,但最是喜欢和清流结交。
“这次真是麻烦茂才兄了。”
领着几名好友前来的胡应嘉看到刘茂才眼中的神色,心中一动,说道。
因为京察的原因,胡应嘉不好请友人去青楼解闷,更不好直接在家中摆宴,以免有私下结党的嫌疑。
正烦闷间,突然想起这位去年结识的江浙巨富之子刘茂才。知道他在什刹海有个新装修好的新园林,还没多少人知道,便冒昧使人询问,能否借用请客。
幸好刘茂才为人大方,不但很爽快的答应,还大包大揽的负责包括宴席在内的一切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