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阿公眯着眼睛,捋了捋胡子,摇头晃脑地说道:“一事十文,不知不收钱,请问!”
“我想问,您对今年年初范相公的精贡举之策如何看?”
齐阿公一愣,不由得打量起孔方。
别人问事,大多会问吉凶、问前程、问姻缘。
他看一看面相,再根据穿着谈吐,便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这种问朝政变法的,他还是第一次见。
哗啦!
孔方将一串铜钱放在桌子上,道:“小子乃是真心求教,望阿公据实言之。”
齐阿公捋了捋胡子,思索了片刻后,道:“此话可答。”
“老夫以为,精贡举之策失败,纯属活该!兴办官学私学没有过错,但重策论而轻诗赋并非良策,天下读书人那么多,有几个能成为相公?考上功名者,也都是穷其一生最多做个知州通判罢了,你让天下读书人都去思考治国之策,那谁还去干实事,朝堂内之所以结党论辩,就在于每个人都想着当相公,出主意的太多,能做执行的人太少!”
“老夫对范仲淹的其他新策不甚明了,不发表意见,但对科举改革,我认为只是一场折腾天下读书人的闹剧罢了!”
“只有那些官宦家庭、豪门贵族的子弟,才会想着当官后要强宋富宋,要收回燕云,成就一番伟业!穷人家的孩子最先想的是如何让自己吃饱饭,让爹妈吃饱饭,朝廷尚且做不到让百姓温饱,一些士子书生尚不能做到自家无饥馑之患,还空谈救国之策,简直胡闹!”
……
孔方听完这番话,仿佛见到了一个新世界。
正所谓: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齐阿公认为,科举的作用就是让穷人的孩子改变命运,而不是培养改变国运的大才。
朝廷若重策论,重治国之策,对穷人家的孩子不公平。
因为这些人确实只知死读书,他们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压根接触不到朝政方面的信息,让他们去撰写治国之策,只能是纸上谈兵。
哗啦!
孔方又放下一串钱,问道:“阿公,若有一书院请您担任夫子,你可愿前往?”
齐阿公看向孔方。
“小子,你不是来照顾老夫生意的,你到底想说什么,直接了当地说吧!”
孔方缓缓站起身来,先是面色认真地拘了一礼,然后道:“阿公,我叫孔方,乃是一名商人,在历山上建造了一座书院,邀请了泰山先生孙复来担任山长,听闻你擅教诗赋,精通科举文章,特来邀请您担任夫子!”
“泰山先生孙复?就是那个擅讲春秋、通晓义理的孙复?”
孔方点了点头。
齐阿公摇头道:“小子,你恐怕是找错人了,孙复追崇文为道用,讲的都是治国大道理,老朽我只是个文为科举之用的书匠而已,我和他不对付!”
“老朽培养出来的弟子,大多成不了大气候,只能成为一个能养活自己的读书人罢了!”
孔方想了想,道:“阿公,能否找个地方细聊,待小子说明我书院的主张,您便明白了。”
齐阿公对教书乃是有情结的,想了想,带着孔方来到了茶馆。
紧接着。
孔方便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齐阿公。
历山书院想要培养的学子。
既不是只会应付科举的做题家,也不是开口就谈治国之策的空想家,而是既能应付科举考试,又能通晓治国义理的全才。
书院的目的。
不止是培养人才,而是让大宋的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适用于天下更多的人。
齐阿公听完孔方的论述后都惊呆了。
这个想法实在太过于大胆,以私学硬刚朝廷的科举制度,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但孔方话语间都满是自信。
这让齐阿公不由得也想要试一试,他当即同意,并决定在五日后前往历山书院。
孔方也向其保证,若齐阿公感觉到不适宜,随时都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