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二十二日。
孔方等人抵达汴京城。
科举省考将在二月份的初四、初五、初六,三日进行。
在孔方的安排下,众学子住进了距离考场最近的客栈。
一人一间上房,饭食皆由专人递送,学业上有疑问,随时都可寻孙复解惑。
此待遇,羡煞了住在同客栈的考生们。
本届贡举,全国各地参加省试(正奏名进士考试)的人数有近三千人。
按照当朝近乎十中取二的录取份额。
今年将会有五百余人登进士第。
接下来的几日。
陆续有考生抵达汴京城,使得本就热闹无比的汴京城更加喧闹。
内城外城、各个街道、酒楼茶馆、勾栏瓦子,皆有文人士子身影,各个谈笑风生,自认有上榜之姿。
齐州的学子们严格遵循孙复的命令,在屋内读书。
孙复和孔方则是游走于汴京城书生们的聚集之地,倾听他们对此次科举考试的看法。
令孙复和孔方感到甚是惊喜的是,历山书院的《历山夫子论》与《寒门学子入仕论》对考生们影响极深。
很多考生都是随身带着这一书一文。
这无疑会对孔方准备在开考前推出的历山书院新作《省试通义》,打下牢固基础。
……
二月一日上午。
孔方使钱,将携带的八千份《省试通义》通过各个街道的书籍铺掌柜、书摊摊主、酒楼茶馆伙计,向外分发。
定价二十文一份。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
乃是因此时的省试题目已定,主考官和出题人都在贡院封着,无法再修改试题。
此份《省试通义》,可谓是【历山夫子论】的升级版。
由历山书院的夫子们集体操刀。
里面论述了省试中诗赋、贴经、墨义、策论的考试方向及具体格式、风格。
不但内容精细,层次清晰,而且解构了诗、赋、策论的创作形式。
即使不擅长策论者,也能照着葫芦画瓢,写出一篇还算不错的策论文章。
宛如一本考前模拟答案,甚至可以称为省试作弊器。
毫不夸张地讲——
里面的形式、文章结构参考,关键词、足以让一名考生将一个不会写的题目,依然可以做到六七分正确(类比考研张老师)。
因为夫子们将此次省试的核心大义和一贯套路都研究透彻了!
不到半日,《省试通义》便在考生们中间传开了。
各地考生都是州府的拔尖人才,自然识货,纷纷购置,且讨论起来。
“此文甚好,言简意赅,道理清晰,读罢此文,完全胜于半年苦读啊!”
“这……这……这……看罢此文,我觉得,此次省考必然考究这个方向。”
“此文虽无撰写者的名姓,却刻有孔家书坊印制,莫非这是齐州历山书院的夫子们所撰写?”
“哈哈……我怎么感觉这都是考点啊,此策论结构实在是妙,可用,可用!”
……
《省试通义》瞬间变成了考生们的抢手货,人人议论不停,并且皆是夸赞之声。
不过,齐州的八名学子却未看《省试通义》,因为他们所了解的内容,要比这本文更精致一些,更加适用于此次应试。
他们并非都是只会做题的庸才,他们擅应试,也擅自由发挥。
在孙复的辅导下,每个人都对经义、对国策有独特见解,若进入殿试,一点都不会比那些富家官宦的子弟差。
三日,足够考生们吸收《省试通义》的内容和形式了。
……
二月初四。
庆历六年省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