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完四个猜想后,王森为了稳一点,每周都会给李成林发过去不少成果。
李成林也从最初的欣赏、惊讶,到最后发论文发到麻木,
总感觉自己这把老骨头,变成了王森的发论文机器,不过还真有点乐在其中。
李成林也曾提议王森直接当一作,毕竟虽然有自己的研究资料,但是没有王森的话,
这些研究资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有成果,可能是明天,更可能自己去世了,
这写资料也没真正发挥作用。
不过王森不这么想,人怕出名猪怕壮,虚名哪有积分香。
名气大了反而会有反作用,王森想起前不久那次绑架的经历,
虽然处理的很顺利,但是其中哪怕出了一点意外自己的结果恐怕都不会太妙。
也就龙国内部管制比较严,又通过司马这条线,把这群人打击了一遍,
自己又一直苟在顶级学府里,这才没有再出什么意外。
要是自己身处其他国家,估计现在人已经无了吧。
不怕贼偷怕贼惦记,王森不愿意老是冒头。
李成林不知道王森有这么多的想法,
本着基本的学术道德,李成林坚持把王森写在了共同一作。
随着李成林一篇篇发表论文,
国内影响力颇大的sci期刊《龙国数学》上,突然出现了被霸版的情况,
连着好几页都是李成林和王森的署名,
要知道《龙国数学》可不是那些门槛相对较低,让人可以大量灌水的期刊,
有建树性的学术成果别说一年一个,十年一个也不稀奇,
但是一些可以让人大量灌水的sci期刊上,单个人一年甚至就能发表二十多篇论文,
期刊本身一年更是能刊载一千多篇论文,灌水不可谓不严重。
而《龙国数学》则与之相反,把每年刊登的论文数,严格控制在一百篇以下,优中选优,
这样刊载在上面的论文含金量可想而知。
张长青吃着简单的早餐,翻开了这一期的《龙国数学》,作为京大数学系教授,也曾在上面发表过几篇论文。
不过二三十岁的时候,是取得成果的最佳时期,
这些年随着年龄增长,张长青逐渐把重心转移到了培养一代上,成果就少了很多。
首先简单扫了眼目录,看到竟然有老熟人李成林,这家伙比他的年龄还大,
好久不曾有过什么成果了,没想到一发表直接上了这个期刊,有点大器晚成的意思,
张长青又往下看去,吃早餐的动作不自觉停住了,
下面一连好几行目录,后面都是署的李成林的名字,还有一个不知名的人。
这家伙不是大器完成,是突然变异了吧,
按捺不住好奇的张长青,当即给李成林去了个电话。
“喂,长青啊,什么事?”
电话那头正在赶论文的李成林,语气有些不好,
毕竟这么大年纪了,天天高强度赶论文,也是有些精力不济,难以收敛住脾气。
“你那个论文怎么回事,那个王森是谁?没听说数学圈有这么一号人,是最近从国外回来的?”
顶尖数学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多少都有过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