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正统年间,天子都有再下西洋之谋,然而群臣都是坚决上书反对,这才最终不了了之。”
李贤连忙出来提醒朱祁钰。
要是提到下西洋,必然会刺痛群臣的神经,所引来的反对之声将会此起彼伏。
“朕能够明白。”
朱祁钰点了点头。
“郑和下西洋之时,朝廷费银钱以百万计。”
“虽然郑和在南洋也有以货易货之举,然而我大明赏赐诸番以丝绸瓷器,诸番回赠之物却大多乃是不实之物。”
“诸番见到朝贡可以取利,便不断派出使者前往我大明,使得朝廷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对于郑和下西洋,朱祁钰认为有其积极意义。
然而之所以群臣坚决反对,其中的原因很多,总体来说还是属于面子工程的亏本赚吆喝。
“历朝历代发放粮饷,都是半物半钱。”
“洪武年间朝廷除了发放米粮之外,还有发放给官员宝钞,然而因为宝钞滥发,最后不过一堆废纸。”
“永乐年间,朝廷改发宝钞为胡椒、苏木。”
“起初因为胡椒和苏木珍贵,群臣倒也愿意接受。后来随着从南洋运回胡椒、苏木越来越多,也就导致市价一再跌落。”
“我大明官员粮饷本就不多,如此一来生活更是难以为继。”
朱祁钰觉得不能一味责怪群臣反对下西洋,而是要透过表面看清实质。
陆上丝绸之路断绝之后,海上贸易在两宋之时兴起,正是因为海上贸易带来的利益丰厚,所以两宋才能民富冠绝封建王朝。
但是到了明朝,虽然海上贸易也为大明赚回了无数白银,可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贸易却是让大明亏钱。
群臣之中也不乏眼界开明之辈,他们集体反对大规模下西洋,必然有他们的道理。
第一,郑和同诸番以货易货的时候,明朝的东西属于贱卖。
为了宣扬天朝上国的威严,郑和是以高出市场价收买南阳货物。
如此一高一低,南阳诸番当然高兴,可是大明朝野却不高兴。
还不要说南阳诸番前来朝贡,一路上开销都是明朝负担,而且为了自己盛世君王的名号,朱棣动不动就对朝贡使者丰厚赏赐。
第二,儒家文化的清高。
士农工商,商在最末。
明朝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就算拥有巨额财富也没有社会话语权。
儒家文化一直都是重农抑商。
朝廷和诸番贸易往来,文臣们觉得有辱斯文。
第三,明朝官员们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威胁。
最开始发放胡椒和苏木,官员们还可以拿出去换取等值银钱。
后来南洋运回来的胡椒和苏木越来越多,导致市场价格一降再降,而且还不容易卖出去。
这样一来,官员拿到手里的俸禄也就越来越少,朝廷发给他们的胡椒和苏木也就不少烂在了手里。
而且明朝府库中的胡椒和苏木库存很多,直到万历年间都还在当做俸禄发给官员们。
朝廷如此“不要脸”,群臣们怎么可能不激奋?
别人的利益有没有损失,官员们还有可能装作不知道。
但是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过后,明朝官员们必然就会挽起袖子和皇帝对着干。
所以后来明朝皇帝再想下西洋的时候,明朝官员直接一把火把相关资料都给烧了,来了一个一了百了。
“朕这次不是要再下西洋,朕这是要上北洋。”
“而且朕这这次派船,也不是为了和虾夷人以货易货,而是为了寻访苦夷岛的野生稻种前往辽东种植。”
“神农尝百草,而后方有天下人能够果腹。”
“若是这次北洋水师能够带回野生稻种,那么辽东千里蛮荒之地,就可以成为我大明的北大仓!”
朱祁钰不由得争辩起来。
“陛下为国为民之心,臣等自然是知道的。”
“只不过事关大船出海,群臣要是有所误解,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贤只能苦笑。
现在的明朝官员,看到胡椒和苏木就生气,一提到海船恨不得就将其凿沉海底。
没办法,谁让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们不讲武德,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胡椒和苏木当做俸禄发给官员们呢。
不谈胡椒和苏木价值低贱,光是这样让官员们当街叫卖,就已经让他们觉得这是在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侮辱。
“罢了!”
朱祁钰也不想这个时候,再和官员们来一场君臣对峙。
“郝义,你派人去找到仪尚书,让其配合吧。”
“能不声张,就尽量不要声张。”
朱祁钰之前把原郕王府长史仪鸣派往南京出任兵部尚书,就是有着为再开海运做准备。
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官兵,都被安排在南京驻守。
借着仪鸣这個南京兵部尚书,朱祁钰就可以再次征召老兵们上船。
“臣明白!”
郝义跟随杨信民前往广州平定民变也差不多快一年了,正是因为这次广州之行,让郝义得到了锻炼。
以前的郝义靠得是朱祁钰的恩宠,所以才能提督御马监。
而经历过战火和民政的历练之后,郝义收起了年轻气盛,多了几分老成持重。
“冯卿,接着往下说一下炼铁吧。”
朱祁钰又一次把目光转移到了辽东左参议冯按的身上。
“臣翻看《全辽志》,其中有关于炒铁的记载颇为详细。”
“辽东都司麾下,陪有一支炒铁军,军中满额为一千五百余人,专职冶炼钢铁。”
“纵观辽东炒铁,最多的是治所设在辽阳的定辽左、右、前、后四卫,计四百五十人。”
“辽阳,乃是我大明四大铁山之一。”
“太祖洪武年间,辽东一年可得铁二十万斤。到了太宗永乐年间,则上升为二十八万多斤。”
“至于正统十年,辽东岁征额铁三十三万五千斤。”
冯按说的这些数据,都表明辽东炒铁数量逐渐提高,工艺也越来越成熟。
“辽东都司卫所产之铁,除少量用于制造生产工具而外,还大量用于装备军中将士。”
“辽东都司所管辖之下的二十五卫,按照永乐年间的定制,每年造顶盔三千五百二十顶,甲三千二百副,腰刀三千五百二十把,箭十万零五千六百支。”
“除此之外,辽东各卫还铸造声震撼山、力能殒众的九龙炮,杀伤面积较广的连珠炮,形简势速的千里等等。”
“太宗几次北伐,辽东都有配合出兵。”
“辽东南四卫的金、复、海、盖等卫所,还铸造了大批的碗口炮、铁炮、拐子枪等。”
“以臣看来,铸造这样大批的军器,没有相当发达的冶铁业,是很难办到的。”
“除卫所设有然军百户所专门治铁外,辽东民间的私营治铁也很发达。”
“本来我朝是严禁民间开矿,但大批矿徒冲破禁令在辽阳、盖州一带结伙成群,私自开矿。”
“太上皇正统十三年,辽阳东山矿徒聚众高达数千人,盖州亦聚集矿徒不下两千人。”
“民间开采铁矿之后,要么贩卖给蒙古、女真,要么就是南下输送朝鲜。”
“炼铁之利本来就高出种地数倍,因而有不少军户在逃亡之后,纷纷参与到开矿炼铁之中。”
说到这里,冯按不由得叹息一声。
这些由大明输送出去的钢铁,最终都被打造成了刀剑,最后反过来屠戮了大明百姓。
“朕以为,辽东当开放民间炒铁!”
朱祁钰在这个时候,却是大胆的要放开管制。
铁器能伤人?
树枝和石块也可以!
“陛下繁荣辽东之心,臣自然是深以为然。”
“然而若是对民间炒铁不加以管制,恐怕会引来群臣上书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