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由商人向各边镇军队输纳粮食等军需物资后,可获取贩盐专利。”
“晋商崛起,便是凭借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集粮商盐商于一身。”
朱祁钰停了下来,眼神望向了晋商王家之人。
“陛下所言不虚!”
“不过晋商除了为边军输粮,还在边关种粮。”
“尤其是实行商屯制以来,晋商自募民耕种塞下,得粟以输边,既有偿盐之利,又无运输之苦。”
王家之人可不知道,朱祁钰心里其实对他们有抵触。
“陛下,臣以为晋商尚屯于边关,往往可获大利。”
李贤突然插话了。
朱祁镇御驾亲征之时,李贤也是随驾左右,土木堡之变时,李贤是狼狈逃回京师。
这一段不堪的过往,始终都是李贤心中的一根刺。
所以回到京师过后,李贤就有对明蒙之间的利害关系加以深入了解,晋商和边军关系密切也就被李贤所注意。
“夫一引得白银六钱,积而千引,则可坐致六百金,万引则可得六千金。”
李贤也认为由商贾往着边关输送粮草,比朝廷派民夫押送更为合算。
当然李贤也知道,商贾押送粮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尽数交给这些商贾来负责。
商人重利,谁知道他们他们会不会见利忘义?
“陛下,奴婢可是对于晋商也是十分羡慕。”
“晋商赚取银钱之后,还不忘回馈乡里。今年山西之地又多出一座书院,名叫卿士书院。”
“去年京师攻防一战后,山西太谷商人房氏,往北京贩运煤炭获利高达十万银两。”
提督东厂的善增,对于晋商则是充满警惕。
商人兴办书院,不就是为了谋求自己的族人乡党能够入仕为官,然后反过来以权谋私的照顾自己人?
而且一年就赚了十万两银子,这也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
“陛下、厂公,草民之家训让草民不敢不学无术。”
“兴教化,乃是为了能够聆听圣人教诲。”
王家之人觉得自己很委屈。
王家也没偷没抢,不过是勤劳所得,怎么就遭人妒忌了?
“说说你们家训,朕想听。”
朱祁钰面无表情。
对于晋商,朱祁钰始终还是觉得有点膈应。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王家之人连忙当着朱祁钰的面,背出了自己的家训。
“朕以为,晋商兴盛,可以归纳为五点。”
“其一,勇武开拓。”
“其二,吃苦耐劳。”
“其三,讲究诚信。”
“其四,团结合作。”
“其五,官商结合。”
对于山西,朱祁钰知道其地百姓因为生活不易,所以被逼外出讨生活。
后世能够控制内蒙古,便是因为内蒙古的汉民数量反超了蒙古人。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清末的走西口,很多汉人前往关外谋生。
明中叶晋商的三个战略转移。
“陛下,这是江右商帮。”
王诚继续介绍。
“说起江西人,朕可是经常与之打交道。”
朱祁钰笑了笑。
“江西文风昌盛,群臣之中不乏籍贯江西之辈。”
“朕的吏部天官王直,内阁首辅陈循,也都是出身江西。”
穿越之前,朱祁钰对于江西的印象有两点。
第一,江西彩礼高,动辄三十万起步。
第二,江西周围一圈都是经济强省,而江西却仿佛只是用来衬托周边省份的经济发达。
只不过明朝的江西,那可是朝廷的重要税收之地。
“对于江西,朕以为乃是以商育文,以文带伤。”
“江西人进入仕途者众多,这些江西官员也为江西商人在外地做生意提供便利。”
“地无分南北,皆有江西人建的万寿宫。哪里有江西官员,哪里就有江西商人的身影。”
朱祁钰嘴里的万寿宫,就是江西开设的会馆,让出门在外的江西人有个落脚点。
至于鲁商、浙商、闽商等,朱祁钰也是一一和他们谈话。
“不久之前,朝廷已经确定要成立北洋水师,衙门设置在天津卫。”
“北洋水师有大船是艘,小船三十,以疍民驾船,往来于齐鲁和辽东之间,以渤海为我大明内湖。”
终于朱祁钰开始切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