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质问,牛师友挠了挠头疑惑的道:
“什么封德彝做的?娘娘您在说什么?他又做出卖大王的事情了吗?”
长孙无忧一直盯着他,见他表情不似作伪,心中已然信了七分。
“你真的不知?就是上次你说的,武德七年有人进谗言之事。”
牛师恍然大悟,然后惊喜的道:“那件事情真是封德彝做的?”
长孙无忧脸色一冷:“你还说不知道?”
牛师友连忙解释道:“娘娘您误会了,我真不知道是谁。”
“当时我师父分析说,最有可能是裴寂点醒了陛下。”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封德彝那该多好,他陷害我和耶耶的仇立刻就能报了。”
“没想到竟然真的是他,所以我才这样说的。”
长孙无忧心下释然,对牛师友再无怀疑。
同时也松了口气,这孩子没有瞒着他们玩借刀杀人的把戏。
她倒不是无法接受被利用之类的,处在这个大漩涡里,相互利用太正常了。
单纯是不希望牛师友这么做。
接触越多她就越喜欢这个孩子,套用一句烂俗的话,视他如子侄一般。
你想杀人可以直接告诉我,如果有足够的理由,我会想办法帮你杀了。
但不要利用我的感情,去玩什么借刀杀人的把戏。
你这么做了就说明不在乎这段感情,那以后大家就只有君臣没有私交。
还好,牛师友对得起她的信任,这让她非常高兴。
习惯性摸了摸他的头说道:“是我误会你了,方才传来消息,此事确实是封德彝所为。”
“若非你提醒,我们不知道还要被蒙在鼓里多久。”
牛师友兴奋的道:“大王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要夷他三族?”
长孙无忧没好气的道:“小孩子哪来那么大杀气,动不动就夷人三族,书都读到狗肚子去了?”
牛师友委屈的争辩道:“孔夫子都说了,要以直报怨,我这是遵照先贤之意行事。”
长孙无忧轻轻拍了他一下:“别乱说话,给人听到了少不了冠一個不尊先贤的罪名。”
牛师友嘿嘿一笑,低下头隐藏神色里的愧疚和不自然。
他确实骗了长孙无忧,这次就是在玩借刀杀人,可他也是真的没有办法。
直接说这事儿是封德彝干的,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或者说万人往是怎么知道这种隐秘之事的?
以这些老狐狸的脑补能力,十有八九会认为万人往背后拥有庞大的势力,甚至连皇帝都在他的监视之中。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问题就太大了。
李世民绝对会发了疯一般去追查这个势力,不知道多少人要因此受到牵连。
牛师友本人就是头号嫌疑人,以后只能生活在监视之下。
所以,虽然他不愿意,但也只能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在事实上利用长孙无忧对他的信任。
长孙无忧对他越是信任,他心中的愧疚感就越强烈。
为了弥补这种愧疚感,他心中暗暗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控制住她和李丽质的病情。
尽可能让李承乾和李泰获得善终。
当然,前提是他们要一如既往对得起自己,别后续整一些幺蛾子出来。
-----------------
很快关于太白昼现的解读就传遍了长安城,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还是愿意相信这个解读的。
原因很简单,获得消息的渠道有限,对高层博弈几乎一无所知,习惯性被牵着鼻子走。
真正质疑这件事情的,基本都是读书人、士族官僚群体。
所以当他们得知这个解读被传开,几乎不加思索的就将怀疑对象放在了李世民身上。
肯定是他想通过这种方法拉拢民心。
对此他们自然是嗤之以鼻,你能骗得了普通百姓,还能骗得了我们?
尤其是当他们听到‘册封回应上天’的留言后,就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
对李世民也鄙夷不已,这位秦王殿下黔驴技穷了,竟然用这么低劣的手段。
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你做的一样。
就连李世民的心腹也很是不解,他们已经控制大局,想当太子不过是一纸诏书的事情。
何必这么折腾呢,还做的这么明显,图惹人笑话。
然而第二天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因为太白昼现的异象再次出现了。
这种天象三天出现两次,一时间天下震惊。
然后朝堂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早就已经准备好的部分官吏,当场上奏:
此乃天意,理应册封秦王为太子,否则恐有大祸降临。
这次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人敢于反对,没办法两次天象实在太诡异了,没有人敢赌。
现在站出来反对,万一是真的,下场可想而知。
就连霸占着两仪殿的李渊,都沉默了。
心中情不自禁的想到,难道真的是天意不成?
否则为何兵变发生之后就闹天象,还连续两次出现同样的异象?
然后他就听到侍者来报,萧瑀、宇文士及、陈叔达、裴寂等人前来探望。
李渊神情一冷,知道这是要逼他下旨册封太子了。
如果换成之前,他肯定不会这么干脆的同意。
你想当太子?那就自己写诏书盖玉玺吧,别指望我开口。
但现在他犹豫了,迟疑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见一见几位宰辅。
一见面他就察觉到,自己的老朋友裴寂脸色不对。
只以为是李世民不待见他,所以日子比较难过。
他心下还很悲哀的想道: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裴寂是他的人,肯定备受李世民排挤。
见过礼之后,陈叔达也没有过多寒暄,直接拿出了密信:
“陛下,这是昨日从仁智宫送到秦王手中的密信,您请过目。”
李渊愣了一下,什么密信?接过打开一看顿时就明白了。
他还以为是李世民让他们来求证,就嘲笑道:
“确有其事,他李二郎自诩英明神武,连自己身边的人都背叛了他,想必现在他一定很愤怒吧。”
几人都露出惋惜之意。
宇文士及叹道:“陛下您还没明白吗。”
李渊不解的道:“明白什么?”
宇文士及说道:“若没有封德彝,事情岂会演变成今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