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厚照大明 > 第二十四章 不足为惧

第二十四章 不足为惧

在已有些许西斜的太阳照射之下,奉天门西南角的右顺门的一排瓦檐,将阴影投在东边的地面上。

换了一身道袍的弘治皇帝,端坐于右顺门的临时摆设的御座上,嘴巴紧闭,双目注视着前方,神情显得有几分肃穆。

朱厚照站在他左手边仅一步之遥,亦沉着脸。而萧敬一往早朝那般,微躬着身在朱厚照左侧两步之后而立。

此刻,站于右顺门之前的文臣武官,只不过数十人而已,远远比不上早朝之时。

虽然也大致像早朝一样站成两列,但众官明显并没有早朝那么拘谨。

品阶高的文官基本在场,包括内阁的徐溥、刘健、李东阳和谢迁这四位阁臣。

而六部七卿,则有十二员。而科道言官,虽然品秩不高,却几乎全员到场。

而前来朝参的武官勋戚,却少之又少,仅得英国公张懋和泰宁侯陈璇等数人,朱厚照的舅舅张鹤龄和张延龄不见踪影。

相比于大量的文臣武官不朝参,让朱厚照更感意外的是,被他在文华殿两次“赶走”的杨廷和,居然出现在这一群数十人的文臣武官之中。

一个小小的正六品翰林侍读,也来凑热闹?而且翰林院也只得他一人前来。

今日的午朝是议御寇安边之事,难道他杨廷和要代表翰林院进言一番?但是,边事与翰林院又有何关系?

按规例,午朝所议的多为紧急之事,作为掌管奏章进呈的通政使司官才一定要朝参的,其他官员随各自意愿,朝参与否,都不会被登记在册。

午朝的礼仪也相当宽松,诸如低声交谈、咳嗽之类,就不算违礼,完全没有早朝那般严苛。

只要不做出僭越之事,就不会有纠察礼仪的鸿胪寺官和御史来找麻烦。

弘治皇帝登位之初,午朝是在左顺门召开的。

后因朱厚照出阁读书,他腾出文华殿,搬至武英殿,同时更将召开午朝之地挪到与武英殿相近的右顺门,亦即恢复为太宗文皇帝时的规例。

国初之时,大明的常朝分为早、晚两朝。但晚朝并非晚上举行,是在申时,亦后世的下午三时至五时。

宣宗章皇帝时,对“晚朝”作了变更,不仅将召开的时辰提前至午时之末,还改称“午朝”。

有明一代,能一日两朝的皇帝,除了国初那几位外,还真找不出有多少继位者亦能如此。

大多数的继位者,连早朝都不召开,更何况午朝?

最离谱的,就非“家净”两爷孙莫属了,两人不早朝的岁月,加起来将近五十年。

其实,弘治皇帝加开午朝也是甚为难得的。

为何会说“难得”?

在登位之初,弘治皇帝也曾尝试恢复午朝之制,大有勤政之象。

然而仅两年多,就厌倦不已,时罢时复,在弘治三年便着礼部完全罢了午朝。

去岁,京师的各部司就以“天显扫星、西南地震、边患再现”等事启奏,恳请弘治皇帝重启午朝,以勤政的姿态回应上天的警兆。

不过,弘治皇帝不仅摇头拒绝,还让群臣以后也不要再提,所以在群臣的眼中,午朝是毫无恢复的迹象。

但弘治皇帝竟然于今日主动加开午朝,这自是难得之事。

按理说,午朝重启,期盼以久的文武群臣应该是喜不自胜,踊跃进言才对。

但此刻,站于右顺门之前的文臣武官都沉默不语,几乎每个人的脸上均带着一丝哀伤,气氛竟然比早朝之时更为沉闷。

又过了片刻,弘治皇帝终于开口,打破了右顺门前的沉默:“倪卿家病逝,朕亦痛心不已。然虏贼猖獗,卿等应尽心献策,共议御寇安边之事,议事吧……”

一名站于御座右侧数步远的通政使司官员,随即嚷了起来:“议事……”

话音刚落,一文臣已站了出来。

朱厚照仅瞄了一眼,便已知这文臣是谁。

站出来之人,姓王,名鏊,字济之,吴县人士。如今的职官为吏部侍郎,亦是朱厚照的讲读官之一。

王鏊,世称震泽先生。自幼聪颖,悟性甚高,八岁已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入国子监就学。

王鏊在国子监时,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就对他的才学甚为赏识,常称其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王鏊在乡试轻取解元,次年的会试更得中会元。翌年春闱,却因制艺有犯讳之嫌,与状元失之交臂,不过仍以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

弘治四年,因参与编修的宪宗实录顺利完成,王鏊得以升任右春坊、侍讲经筵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姐夫是太子,我纨绔点怎么了?悍卒汝南王的废柴儿子绥阳北宋:只手挽天倾,我助弱宋开疆叫你来平定天下,你却征服全世界这个崇祯太不稳健了穷不拉几的李二龙十一红楼两小无猜玉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