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便脱去上身衣裳,挑起一旁的扁担和镰刀下了田,他前世也是一个农民啊。
罗氏看见王凝之光着膀子,也不觉羞,反而仔细的看,不知不觉间多了一分好感,心中猜测着这个小郎的身世。
稻田里,少郎如一个三四十岁的老农夫,迎着初阳和微风,割着一个又一个水稻。
不到群众中来,何谈什么实事求是呢!
若有朋友见到他在田地里的样子,一定不敢与他相认,只会觉得长得很像吧。
半个时辰后,在太阳的照射下,王凝之的额头很快便沁出了汗水,罗氏贴心的用衣袖为他擦了擦,一面说道:“小郎这是第一次干农活吧”
闻言,王凝之顿了下口,半响之后,方才回答道:“也算是吧,嫂子娘家是哪里的”
说着,身上的动作却不停,依旧是弯腰拿着镰刀,仔细割着水稻,手中的动作渐渐的熟练起来。
罗氏见他如此熟练的割稻,又不像是第一次干农活,心中有些疑惑,但也未没有询问,回了上句:“嫂子娘家在县城,二十里路不到。小郎割累吧,换我来吧”。
王凝之将割好的稻子放到一边,一面说道:“嫂子帮忙绑好稻子就行,我不能只吃饭不干活啊,嫂子坐一旁休息一会吧”
罗氏笑道:“家里虽说只有我一个能干活的,但有父母接济,过的还算衣食无忧,收留你一个年少小郎又何妨”
王凝之笑而不语,深邃的眸子望了一眼一望无际的天空,似乎得到了什么肯定,目光愈发坚定。
正午,太阳当空,烈日炎炎,王凝之与罗氏收完一部分的稻子,挑着扁担回家吃饭。
一路上遇见了几个同样回家吃饭的农民,皮肤黝黑,有男有女,肩上皆挑着满满的扁担,罗氏笑着与他们打了招呼。
王凝之很少讲话,却将自己看到的一切收入眼中,才这是东晋千千万万农民每天过的生活。
罗氏回到家与年过六旬老娘说了情况,老娘也是个心善之人,常常接济贫苦人家,远亲近邻的,哪家没受过她的接济。
当听到王凝之想讨口饭吃,直接拍板让其留下,虽说多了一个能吃饭的劳动力,但她十分乐意看到儿媳多一个帮忙的。
露天的院子里,一张木桌上,有一道黑乎乎的野菜,一道咸菜,外加十张烧饼,六碗热粥,这便是普通农民的一顿中午饭了。
罗氏的几个孩子早已饥肠辘辘,一人拿起一张饼便啃了起来,王凝之从罗氏的话语中得知,一家人一天只吃中、晚两顿饭。
“想必只有挨过饿的人,才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句话吧!”
仅仅是一个上午,王凝之收获的东西便顶他在县衙上班一个月,他真正明白了这个时代,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
老百姓才不会管什么王朝更替,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有下一顿饭,过不过的好。
简单来说,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过上好的日子,他们就会拥护谁,反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