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那个西卑打扮的人转身下马,朝拓跋盛奔来,一边跑着,一边嘴里喊着什么东西。
等到跑近了,拓跋盛和陈凡才听清这人喊的话。
“二皇子,二皇子,终于见到您了。”
“宇文询?!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二皇子,请您赶紧回国内去吧。”
宇文询上气不接下气,但语气十分激动。
“大皇子他……他死了。”
……
……
“你说什么?国内政变了?”
在凉州官道边的一家客栈内,拓跋盛一行人正在询问前来的宇文询。
宇文询大口大口得喝着茶,之后回道:
“是的,二皇子。”
“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晚上。”
“是谁做的,是哪个将军?还是哪个小王?”
“二皇子,不是谁做的,是牧民们自发的,后来军队也参与了进来。”
“可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拓跋盛很奇怪,自己离开西卑一个月,为何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宇文询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册子。
陈凡定睛一看,册子上写了四个字——训民摘文。
这就是《训民摘文》?
倒是和大周小孩儿读的启蒙读物有几分相似。
拓跋盛接过小册子,发现这个册子比他自己编的那本要薄很多。
他翻开册子第一页,发现这个《训民摘文》里没有多余的字,只有一首诗。
那就是陈凡的《卖炭翁》。
“这是,陈使你的《卖炭翁》?”
陈凡拿过册子,确实,这份训民摘文只有自己的这一首《卖炭翁》。
可是,自己的这样一首诗是如何引起西卑国政变的?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陈凡默默念着自己写的诗句。
突然,他豁然开朗,意识到了这首《卖炭翁》所蕴含的能量。
这是一首描写百姓疾苦的诗,情真意切,看过的人都能被其中悲惨的境遇所感动。
对于大周而言,虽然很多百姓的日子也苦,但大部分还没到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的地步。
所以见了这首《卖炭翁》,顶多感慨一下,或者向皇帝进谏,减免赋税。
但对于西卑国而言,他们的国力相比大周要弱上许多。
而且之前消灭西域诸国,就已经耗费了一大波国力,如今又与实力更加强劲的大周作战,想必国内的百姓早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只需要一颗火星,就能引燃愤怒的烈火。
而这首《卖炭翁》,正是一颗绝妙的火种,拓跋盛一直以来教西卑百姓学汉字的操作,又给火焰提供了燃料。
恐怕在半月之前,《卖炭翁》传回西卑国内的那一刻,西卑国内的汉化派就打算以此来大做文章了。
他们大肆分发这首诗,以此来激发民众心中的怒火。
最终这一切在昨晚达到顶点,爆发政变,大皇子也被愤怒的民众杀掉。
意识到这一切后,陈凡有点晕。
也就是说,我的这首诗,最后却帮拓跋盛夺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