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倒也不会因此断绝,因为尹嶙派人将西夏文编录成书,曰《西夏文录》,高悬于幽州文阁之中,尘封岁月之内。
文字是这般,但口语却不禁止,反倒鼓励民间用西夏语交流,不仅是党项人,同样鼓励宋人学习西夏语,融入其中,并下令加快恢复通商。
如此一来,会说西夏语的,就不单单只有西夏人,或者说是党项人,到后面,西夏境内、附近,或者往来通商的宋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西夏语,那么西夏语,便不会被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而是成为一门方言了。
再有,便是蓄发易服。
蓄发,是必须执行的,如同禁用西夏文一样,党项人的传统地中海发型,便这般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易服,却有所保留。
民间可自行选择穿西夏传统服饰,或者是大宋服饰,这根据个人意愿,但每逢初一、十五祭祀之时,必须身着宋服,违者同样重罚。
同时,鼓励服装行业的成衣商人,薄利多销,将价格降了下来。
渐渐地,在不远的将来,宋服便会成为西夏境内的主流。
语言、服装的习惯被改变,社会环境也被改变,再加上汉家强大的传承多年的文化,潜移默化之中,西夏人这个标签,自然就会慢慢淡化下去。
……
顾廷烨去了北地,表面上抗金助辽,实际上坑金又坑辽。
他兵事天赋很高,手下的二十万燕云军又实力强大,无论是辽国还是女真,没一个能打的,短时间内,占领了辽国诸多州府。
其实也不能说是占领,只是顾廷烨将女真从这些地方打跑之后,顺理成章地就驻扎下来,辽国皇帝向他讨要时,顾廷烨很是奸猾地用了许多借口。
诸如“战未竟,攻略所需,暂代巡守”的话。
辽帝也拿他没办法,又打不回来,也的确需要人家帮助,能怎么办呢?
只好忍下。
这样的州府越来越多,顾廷烨又以“兵力见赤”为由,在尹嶙的支持下,从燕云之地持续调集兵马。
一年的时间下来,身处辽国的燕云军兵马,已经有五十万之巨。
而顾廷烨所占领的州府,越来越多,甚至比辽国实际掌控的还要多,并且大多占据战略要地,区域中枢。
不仅辽国如此,女真也是这样,差点都被打回长白山里面去了。
辽国这才明白过来,这特么哪是驱狼吞虎,这分明就是引狼入室啊!
到了此时,顾廷烨的动作倒是放缓下来。
按照尹嶙的想法,并不急于现在就收网,而是要等待一个时机。
而辽国、女真,以为尹嶙是在释放一个和谈的信号,心中大喜,便纷纷派了使者前往幽州,举行三方会谈。
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会谈,一谈就是三年!
春去秋来,冬消夏至。
三年的光景一晃而过。
燕、辽、女真三方的谈判还未妥当,北地更是边打边停,尹嶙一直在给其他两方施压,并同时争取更多的筹码,等待更好的时机。
其实就是拖延。
而蔚县子,尹嶙的嫡长子尹琼,在三岁这年,正式被尹嶙下令封为燕王世子。
至此,幽州小朝廷的百官们心中大定,野心渐渐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