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称欧洲三大,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含金量最高的几个电影奖了。
这几大电影节的参赛资格和评审制度十分相似,就是只要报名即可参加,完全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只有几条规定就是:在电影节举行前12个月内完成摄制;未在本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商业运作;未参加其它国际电影活动;若影片在其它国际电影节参展(竞赛或非竞赛单元),则不准参选;未在互联网上播放。
其实只要是影片入围了,也就说明这部电影本身的优秀性,因为欧洲三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选片工作。
柏林电影节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在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从1951年第一届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原本电影节在6-7月间举行,后来为了避免与戛纳电影节撞车,只好提前至每年的2-3月份举行,为期两周。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柏林电影节其实是相对较弱的一个电影节。
2000年的时候,巩丽曾经担任过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而张一谋等导演也在柏林四擒金熊,为华语电影增光添彩。未来,也会有其他的电影工作者,会在柏林获得荣誉。
华语电影最近一次在柏林电影节获奖,还是2005年,顾常卫导演的《孔雀》,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大奖(银熊)。然后电影的女主张靖初,被顾导的老婆几巴掌,拍到香江去了。
之前的《七剑》,去年的《门徒》,张靖初都有贡献出精彩的表演。张靖初演技还是有的,人也长得不错,可惜眼光不怎么样,顾导长成那样……莫非她就喜欢大叔款的?
李怀安到了之后,倒过时差,就跟着江智强他们一起,到处跑。看别人的电影,请别人来看自己的电影,范秀秀自从李怀安来了,也乖乖的跟在身边,陪着李怀安四下乱转。
范秀秀问李怀安:“我们的电影能得奖吗?”
李怀安笑道:“能得奖最好,得不到奖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们不要去迷信电影奖项,这里面有太多的因素,比如运气等等。一部好电影会因为得奖而更加熠熠生辉,但也绝对不会因为没有得奖而湮没无闻。”
李怀安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对一件事,抱有太高的期待值。那么事与愿违的时候,心里面的失落感也会非常强。但如果对一件事,本来就不抱有太多的希望,那么无论什么结果,都会坦然接受。
《活埋》的成片已经由范秀秀和梁嘉辉带了过来,之前放映了几场,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李怀安来后,又继续播放了一周,从影迷的人流量来看,这部电影的口碑应该还算不错。
已经有发行商在接触江智强了,李怀安把卖版权的事全权委托给了江智强,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干。反正价格卖得越高,江智强拿到的分成也就越多。
江智强只卖出去了一些小国家的版权,这些小国家,地域和人口就在这里,市场也不大。就是《活埋》拿了金熊,也卖不了多少钱。
至于其他的一些大国,比如英、法、德、美等等,江智强却是按兵不动。他有着强烈的预感,《活埋》一定能够给他带来惊喜。
果然,在影展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收到了评审团的电话,邀请他们参加柏林电影节的闭幕仪式。
江智强和李怀安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梁嘉辉也不禁期待起来。整部电影就他这个演员出了镜,要是能拿到最佳演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