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弟子虽众,看似研究学问,但他们所求的都是想要利用自己的学问求得一官半职。”
“所谓一展胸中抱负,与想要封侯拜将并不矛盾,唯有深居高位才能展现自己的治国理念。”
“甚至就连老师您,不也在楚国当过兰陵令?”
这样说着,嬴未还看了荀子一眼。
曾经的荀子就曾被楚国春申君委派为兰陵令,最后又被赵国拜为上卿。
荀子微微点头,没有出声,继续听着嬴未话语。
“所以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喜欢进言君主,因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他们的治国思想。”
“甚至儒家与法家,还有一些详细的要求君主去做什么的行为准则。”
“但是在我看来,君王又怎能因为他人之言就完全听从,到底是君王治国,还是儒家或法家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君王当有自己的思虑与考量,正如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嬴未来到这先秦时代,看到了真正的原版《道德经》,才明白自己在后世所看到的《道德经》改动到底有多大。
比如这句‘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这个时代的道德经里的内容。
但是在嬴未所看过的未来道德经里,这句话却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两句话改了一个字,意思已经是大相径庭了。
‘执今之道’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种类似实事求是的态度理念。
而‘执古之道’虽然可以解释成是遵循古老的道,但字面意思给人的印象,就是要遵循古法。
所以嬴未猜测,这句话没准就是后代哪个儒家人改的,毕竟儒家最遵循古礼。
先秦时期所有的文书都是用竹简所书,书写昂贵,因此必须要言语简洁。
但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些简洁的话语,其实可以理解成许多不同的意思,这才有未来的‘做注’这一说。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给这些经典做注,也因此才有了篡改原文经义的可能。
如果是在现代,我写一句话,然后用一篇论文去解释我这句话,你们谁都特么的别想改了我的真实意思!
“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虽有许多治国的具体理念和方法,但是这都需要一个更上层的统筹概念。”
“而在弟子看来,道家学说最适合成为这个概念。”
“因为它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要求君王必须去做什么,而是让君王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来治理国家。”
“因此君王当行道家之学,臣子当学儒家之法,下民则以法家治之,这才是学生的治国理念。”
嬴未话语铿锵有力,一字一顿,在荀子面前诉说着自己的真正理念。
这正是,儒皮法骨道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