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贾玫真的赐了福气给贾蓉还是他的心理作用。总之坐在考场答题的贾蓉觉得自己文思泉涌,下笔有如神助。三场考试考完,贾蓉只觉得轻松无比。回到宁府,他还抱起贾玫转了个圈道:“小姑姑果然是有福气的人。给我赐福以后,我觉得我一定能考过。” 贾玫突然被他抱起来本来就被吓了一跳,如今又被转得有些头晕,听了贾蓉的话后心中火起,一巴掌重重地拍在贾蓉的头上:“把我放下!” 贾蓉顾不得用手去揉头上的疼痛,小心翼翼地将贾玫放下。而一旁等着贾蓉回来的贾敬、许氏、贾珍和尤氏就坐在那里看好戏。就见一个可爱的小团子一脸严肃的指着贾蓉,用教训的口吻道:“能不能考过是看你平时所学有没有掌握。少想些旁门左道的东西。要是我摸摸脑袋就能让你通过科考。我们宁国府早就崛起了。给我记住,以后也要用心学!” 贾蓉其实看着自己的小姑姑教训自己的样子非但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她很可爱。特别是她故作严肃的样子,他就恨不得躲出去大笑一场。只是四周来自他的长辈们那警告的眼神让他只能强忍着笑意,做出一副诚心听取长辈意见的模样。贾玫说教了一会儿,总算是看清了贾蓉的表情。她也不傻,立刻明白了贾蓉这是在装乖。贾玫冷哼一声,转身投入了许氏的怀抱,怎么叫也不出来了。贾敬等人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许氏到底疼孙子,对贾蓉温和地说:“蓉哥儿考试辛苦了,快回屋去歇息吧。等晚上再来宁庆堂一起吃晚饭。” 贾蓉立刻对几位长辈躬身行礼:“多谢祖母关心,那孙儿就先下去了。” 贾蓉除了考试期间没有读书以为,以后的日子仍然被贾敬教导着读书。如今皇上下旨令翰林院修书,贾敬也在此列。贾敬渐渐忙碌了起来,已经无法再教导贾蓉的功课。贾敬本想着让贾蓉去家学,但被贾珍拦住了。 “老爷想想,这代儒叔公如今年纪大了,本就管不了家学。如今他还教着家学也不过是给他老人家一个进账的机会罢了。况且家学里面鱼龙混杂,认真学习的没几人。从代儒叔公教习开始,也不过教出了那边珠大哥哥一个秀才罢了。这还是人家点灯熬油,自己努力的结果。结果还把自己身子给熬坏了。要儿子说,要么给蓉儿另请名师,要么给家学换教习。” 贾珍一席话倒是让贾敬生起了一些想法。贾氏一族族人众多,总不能总是靠着荣宁二府过活。况且只有多出几个有出息的人,贾家才能兴旺起来。贾敬想了想道:“我会跟代儒叔谈一谈,以后家学仍由他管,只是担着总管的名义,这教习我们另请。蓉哥儿如今书读得不错,若是去家学只会被拖累进度。我曾经也是延请名师来家里教习。可等我到官场才知道,这官场不仅讲究科考同年,还讲究师门出身。我一个没什么同学的人刚进官场很是吃了不少苦头。若不是我是宁国公府的世子,早就被挤下来了。我想着让蓉儿去京郊的鹤山书院读书。等考取了秀才就让他去国子监。只要他能交到三五好友,以后入士就不会陷入被动。” 于是贾蓉未来的读书生涯就这样被定下来了。等到童生试放榜,贾蓉高中第三名。一时间宁国府上下欢欣鼓舞。贾蓉也笑呵呵的颇有得意之态。还是贾玫泼了他一盆冷水:“不过是个死记硬背就能过的童生,得意什么?”贾蓉才收起了心中的那点飘飘然。要知道这位小姑姑的学问比他好,她说他的话,贾蓉还是听得进去的。 对于贾蓉中了童生一事,荣宁二府主子的态度就大不一样。宁国府不用说,人人都很高兴。至少这说明宁府的下一辈开始成长起来了。荣国府则不一样。贾赦和贾琏是两个纨绔,平时和贾珍玩得好。虽然贾珍这辈子收敛了很多,说到底本质上还是爱玩乐的。虽然自从贾珍入了礼部以后,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少了。可是三年来贾珍已经官升礼部员外郎。虽然只是个从五品的小官,可也是升职了不是。更何况荣府里唯一有实职的家政十多年了还是雷打不动的从五品工部员外郎。见贾珍赶上了贾政,向来跟贾政不对付的贾赦那是心中高兴啊。更何况贾蓉中了童生,更称得贾政这个从未中试的读书人无能。因此贾赦倒是给贾蓉送了一份厚厚的贺礼。 自从贾珍重生以后,对贾母更是恨之入骨。贾母辈分高,他不能拿她怎么样,可不妨碍他给她添堵啊。比如说贾母抬举二房打压大房,贾珍就悄悄的给大房出主意。虽然不能让大房占上风,却也能让大房在两房争锋中不落下乘。这也能让贾母心塞不已。而贾琏这几年在贾珍的提点下那是彻底看清了贾母以及荣府二房的真面目。虽然表面上还是以贾母和二房马首是瞻,暗地里却给他们使绊子。所以贾琏对贾珍父子也是心存感激的。贾蓉中了童生,贾琏也送了厚礼。 贾母和贾政心里就不那么舒坦了。贾母是因为她一直认为荣国府才是贾氏一族里最显赫的。可现在宁国府赶超过来了,她心里怎么舒坦得起来。其实在袭爵方面,贾赦因为是个纨绔而降等得厉害,如今不过是一等威烈将军。而贾敬自己考中了进士,又有同年好友帮忙,如今宁国府其实是伯府。真要算起来,宁府早就比荣府要显贵了。荣府之所以还能挂着国公府的招牌是因为贾母这个超品诰命还在。宁府则是因为贾敬在贾珍重生后想通了早已上书请求改换规制。一则太上皇健在,对老臣后代多有怜惜。二来当今觉得贾敬态度恭敬,反正只是个虚名,还能讨太上皇欢心,所以下旨让他宁府不必改规制。从这一点上,宁府就比荣府要名正言顺得多。 贾母还好,毕竟经历过太多,能沉得住气。虽然她心里多是不舒坦,但面上却与有荣焉笑呵呵的,也派人给宁国府那边送了厚礼。若是放在荣国府贾政或者是贾宝玉中了童生,贾母早就还能大办宴席了。如今也不过是送了些东西过去,对举办宴席庆祝那是绝口不提。 贾政心里也不得劲。他自诩为读书人,虽因父亲临终上折子求官无法科考,但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那是顶顶好的。可是他其实年轻的时候也是去考过童生试的。只因屡考不中,才没有继续考试。所以贾政见如今才十一岁的贾蓉就已经考中了童生,心里当然不舒坦。好在贾蓉是晚辈,他也不必去多多计较。只是想到他的大儿子贾珠本是个读书的苗子却英年早逝,现下二儿子宝玉才七岁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贾政就不禁心中叹息。想到宁国府后继有人了,贾政开始想着该如何教导宝玉读书。 贾蓉被安排进了鹤山书院。只不过刚刚不太适应,后来倒是觉得在这里读书比在家里好。有同学相比较,他也越发的用功了。贾宝玉则开始了被贾政教导的学习生涯。贾政在工部本来事情也不多,每天去点个卯,无事就回家教导宝玉读书。贾宝玉本来就害怕他,再加上他向来不喜这些四书五经、经济学问的。在贾政的教导下愣是没什么大的进步,反而被贾政抄起棍子来了顿“竹笋炒肉”。这让贾母和王夫人心疼得不得了。贾母做主免了贾宝玉跟着贾政学习。至此,贾宝玉轻松了下来,贾政心中苦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