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控秦岭东段险要的地理位置,扼守关中东南门户;散关扼秦岭西端关隘,扼守关中和汉中及巴蜀的交通要道;萧关扼陇山,扼守关中的西北要道,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此次第一阶段的目标所在。
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则争霸天下。在有利的情况下,向外扩张;遇事不顺,就闭门不出以观形势。
这样就有了进退有据,能攻能守的态势,这也是历史上李自成攻下潼关,建立基本盘的原因,而在这种天下还未糜烂的时候,民众联盟所代表的力量更是降维打击。
对关中而言,汉中与山西是其两翼,尤其是经营山西是其关键;对河北而言,山西与山东是“两翼”,也是经营山西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北方之争往往表现为关中和河北之争,而山西则是楔入关中和河北之间的一块楔子,山西之争往往决定了双方的胜负。
对东南而言,山东、湖北是其两翼;北方据山东,固住淮泗上游,西守荆襄,固长江上游,这是固守东南最有利的战略,尤其是湖北,由于地处长江上游,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四川为界,汉中与湖北为其两翼;只有江陵在东边,汉中在北边,四川的险地才能稳固。
守住江陵,守住巫山,守住汉中,守住凶险的大巴山。其中,汉中因其地势之险要而尤显重要。
中原是整个大明的中心,可以将整个大明的力量都聚集在一起。中原四通八达,是连接四方的枢纽。从中原到周边区域,再从周边区域到中原,都十分方便。
它的情况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出了什么事,都会牵扯到四面八方。四方出了事,中原也会受到影响。只有中原稳定,四方才能稳定。
如果中原大乱,四方必然四分五裂。
不过,在自古乱世初期,中原四面受敌,内部分裂产生的离心力,足以将中原搅得天翻地覆,让中原变成一个动荡不安的地方。汹涌的洪水,足以冲垮中原的一切努力。
这时,占据四方地势险要之地容易,占领中原却是难上加难。
如果把中原比作一张棋盘,那么洛阳就是这张棋盘上的天元,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以洛阳为都城。洛阳虽然号称是四大中心之一,但实际上却是在外围。所谓洛阳的外围,可以分为几层,一层是三川河谷周边的险地,如成皋、萧函、孟津、龙门等;第二层是河南四境,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三川河谷,西北,崤函,这四个区域,构成了中原与周边四大区域的联系。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他的边界可以延伸到关中,河北,东南和荆襄这些重要的要地。洛阳就在这几层的外围,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中原攻防态势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攻下洛阳、进占中原,是由外而内的一层一层进进;而中原的防御管理,则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从洛阳向外辐射的格局。
中原虽然是逐鹿之地,但真正有资格参与争霸的,却不是中原,而是四方。历史上,那些一统天下的势力,大多都是站在四个角落里的。
先占据一两个犄角之地,积蓄实力,再向两翼扩张,再进军中原,一统天下。
秦西汉隋因袭等级可以追溯至西魏与北周、唐均以关中为基地统一天下。从关中开始,秦国统一天下,开创了大一统的先例,西汉、隋、唐三国的统一,都是沿袭了秦国的老路,关中为根基,两翼为中原,最后一战则是在中原展开。
不过此时大明随着历史发展,各地区其地位与战略意义也在不断变化,大明的政治中心在东的倾向,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政治重心落在关中时,关中在关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不过此时大明政权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河北。在此过程中,关中地位下降,河北地位上升。
这导致了湖北在政治重心集中于关中时,起着连接西北和东南的纽带作用,其地位更为重要;政治重心转移到河北后,关中的地位随之下降,湖北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山东成为连接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枢纽,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就是此时大明的大势。
事实上,不论何时何地其地位与战略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的政治军事形势而异,刘泽理所当然的也想复制这条道路,以在这种低技术条件下快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