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们就试试看,先以俊才老家这边为课题,咱们先试着论证分析一番。
然后再把朝歌、东昌、顺德这三个地方作为备选方案。
这样一来的话,即便第一方案无法通过,第二方案也能做个补救措施。”
“不错,这样就挺好,双管齐下。”
“那就按这個办法来?”
“好!”
“没问题!”
六个人讨论了许久,终于做出了选择。
有了决定之后,六人开始分工合作,各自忙碌起来。
傍晚,忙活了一天的几人,正打算收拾东西去食堂吃饭。
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咚咚咚!
坐在门口的魏东升起身去开门。
“班长来了?快进来,有事儿?”
“没事儿,路过收发室的时候,看到了杨兴武的信,顺便就给拿过来了!”
刘跃华说着就把信放到桌子上。
“谢谢班长!”
“客气啥!”
刘跃华把信放在桌子上后,看到满桌子的资料,不由得感叹。
“你们可真用功,我得向你们学习。”
“班长太谦虚了,咱们专业谁不知道你用功,每天早上都去外语角背单词,我们还等着你期末把兴武比下去呢!”
“就是就是!”
“到时候看看,杨兴武会咋样?开学典礼上刚说完大话,就被人比下去,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哈哈!”
“好好,这个好,到时看他还嘚瑟不?”
刘跃华听到这话连忙摆了摆手。
“你们几个唯恐天下不乱是吧?兴武,你可别听他们瞎说!”
“班长,你放心,我知道的。”
刘跃华在218宿舍待了一会儿,跟众人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等到刘跃华走后,冯国良拿起桌上的信,递给旁边的杨兴武。
杨兴武伸手接过信封。
看到上面的字怔了一下。
连忙撕开信封,里面漏出了一沓信纸和几张大团结。
杨兴武把钱收好,数了数发现竟然有十张。
打开信一看娟秀的字体印入眼帘,看到这个字杨兴武很是熟悉,这是大妹杨小兰写的。
先前他写的笔记就是由大妹抄写的。
信里的内容写的很是口语化,也没有遵循写信的格式。
“小武,你在京城过的咋样?我跟你嗒都好,你爷和你奶、你二叔二婶也都好。
听人说京城比咱家冷,给你寄了一百块,你再买一件棉袄,你带的那件旧棉袄也小了,新棉花下来了,等你回来,再给你做一套棉袄棉裤。
出门在外别怕花钱,该吃吃该喝喝,家里现在有钱了,六亩玉米卖了两千多,收完玉米和红芋,再种完麦,就给你大哥起房子,新房子就在咱家西边的小坡上,走两步就到。
等你回家过年,就能住上新房了。
对了,跟你说个好事儿,咱庄今年就要通电了,那木桩子就是有点太气气(难闻)了。
以后家里就有电了,靠着水电站,咱们也能享受享受。
你在京城要好好的,吃好喝好,千万别怕花钱。”
王招娣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杨兴武读着信,想起母亲的叮嘱有些感慨。
读完一沓信,信里每个人都说了好多话。
全都是让他照顾好自己。
几个弟弟妹妹也在信里说会好好学习之类的。
杨兴武读着读着,感觉胸口堵了一下,不由得红了眼眶。
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太流行写信,有事基本上都是打电话或者视频。
快节奏的生活,让他除了和父母之外的亲戚们渐行渐远,哪怕是小时候带大他的小姑和最疼爱他的大娘,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自己打个电话去拜年,这种事好像就成了例行公事一般。
有点像断亲,平时很少来往。
何况他们还不在一个城市,来往的自然更少。
亲戚亲戚,走动起来才叫亲戚,不走动自然连邻居都不如。
是以,在读到家里的信之后,他这才有些恍然,他好像已经偏离了太远太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到了学校在给家里拍完电报后,也没想着给家里写封信汇报一下情况。
这倒不是他的疏忽,实在是他所处的时代电话已经普及,基本上很少写信了。
是以,在看到家里的来信时,他还愣了一下,打开信看着字里行间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不由得感慨万千。
对于这种写信这种事情,他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里面也能承载着这些炽热的情感。
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山野妇人对儿子的叮嘱和唠叨。
这一刻他或许才真正的理解了那句家书抵万金。
几位舍友,看到杨兴武情绪不佳,纷纷关心起来。
“咋啦这是?遇见难处了?说出来,哥几个给你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