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声音很轻,话罢低下头,从赵向东这角度看过去,只看见刘海与发顶柔顺的乌发,以及小半张白皙的侧脸以及线条精致的下颌。 他侦察兵出身,耳聪目明,这回答没有瞒得过他的道理,这一瞬间是欢喜,他怕过犹不及,只“嗯”地回了一声,就没有再说话。 屋里重新安静下来,此刻的气氛较之先前轻松了不少,还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接下来十来分钟,两人没再交谈,直到姜母吆喝一声:“宁宁,东子!” 赵家该回去了,临出闺房前,赵向东停住脚步,“我回去了。”若能再见面,两人将是未婚夫妻,若不能…… 他拳头紧了紧。 赵家人离开了,姜建设跟着去将人送到村口。 “老头子,你觉得东子咋样?” 姜母已经一口一个东子了,果然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 姜父在水烟筒里闷了口,抬头,“嗯,不错。” 姜父虽然被唤作老头子,但其实才四十多岁,退役后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安全部门。他疼媳妇疼孩子,家里一般事都是媳妇拿主意。 只是作为一家之主,大事绕不过他,通常他拿了主意就不变的,不过这回他先侧头问闺女,“宁宁,你觉得呢?” 他仔细观察过赵向东,又事无巨细询问一番,认为不错,不过,前提还得姜宁乐意。 姜母也认真听着,日子是闺女要过的,她觉得好才是好,就好比先前老两口都不太满意吕文伟,能点头主要是多考虑了闺女的坚持。 想到这里,她暗啐了一口,万幸闺女婚前识破姓吕的真面目,要不这日子咋过? 闺女经一事长一智,这一年成熟了很多,姜母欣慰但不妨碍心疼。 母亲在想什么,姜宁不知道,她听了姜父的问话,又认真想了想,才点头,“嗯,是不错的。” 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他们有几十年的生活智慧,事关终生大事,她也没回避什么的,直接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二哥姜红兵也表示肯定,“爸妈,小妹,我看他是个可靠的。” 男人看男人,另有一个角度,姜红兵只比姜宁大一岁,二人既是兄妹也是玩伴,感情更深,他也更紧张。 全家意见达成一致,姜父点点头,“那好,等媒人明天上门,就给赵家准话。” “嗯。” 姜宁应了一声,将视线投到日历上,1979年9月29日,她嘴角翘了翘,穿越一回到改革大开放,就算不成为时代弄潮儿,也得抓紧机会积攒家底,经济基础成就上层建筑嘛。 不过吧,她不想成为事业机器,她希望在这过程中,遇上一个可靠的男人,组建一个温馨的家,携手同行。 * “宁宁,等会我们还卖栗子糕吗?” 姜建设送了赵家人到村口,他问了赵向东妹子落水位置,顺带把背篓捞了回来,栗子几乎没撒,也一起背了回来,现在正倒在院子里晒。 去年,姜宁大病一场好了好,就一直在倒腾各种糕点,后来两个哥哥也来帮忙。 姜家兄弟都在县里工作,姜父为人豪爽却并非不会变通,他自己努力,县里还有几个老战友帮忙,陆续给儿女们都安排上工作。 大儿子姜建设和小闺女在木材厂,二儿子姜红兵则进了父亲所在的纺织厂。 去年姜宁过来后没多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她找个借口办了停薪留职,开始琢磨累积资金。 改革才开始变化很轻微,她手艺不错,考虑过后决定先做糕点到县里卖。县里绝大部分都人都有工作,钱有的,就是粮食凭票供应一直不充裕。 她选了县里的造纸厂,这是个效益超级好的大厂,几千工人福利好手头松,她早晚来一次,不要票只要钱,满满一自行车鸡蛋糕很快就卖光了。 一大块鸡蛋糕卖三分钱,除去成本,头一个月赚了五十三块八毛二,这还是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干,糕点做的数量有限,骑车技术一般也不敢装太多的原因。 这个数目惊了姜家人,也惊了每个休息日都来义务帮忙的两个哥哥。 姜宁自然也想家人都过得好,之前哥哥帮忙给钱不要,她干脆怂恿他们合伙。毕竟糕点只一个开始,有这个意识以后就好办了。 当时家里就一辆自行车,早上姜家兄弟早点起来,跑两趟多载些糕点,买卖差不多上班时间也到了,他们上班,剩下的姜宁收拾。 下午她就辛苦点,运好东西等哥哥们下班一起干。 这样不耽误工作,毕竟大家看工作还是很重要的,贸然放弃不可能。 姜家男人脑子都活,姜建设姜红兵立即就答应了,姜父也支持。 将近一年下来,外人不怎么看得起的这个行当,已让姜家积累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闷声发了大财,不提姜宁,姜建设兄弟眼见形势比年初好,已经蠢蠢欲动,估计那工作是留不住他们太久了。 年初分田到户,家里还分了栗子树,秋天板栗成熟,最近主打栗子糕。这不,姜建设惦记着下午空闲还能做趟买卖了。 “卖啊,怎么不卖。” 姜宁上前帮忙摊开栗子,两个哥哥请了假,壮劳力充足,正好还能多做点。 “好,那我去搬栗子。” 姜红兵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往后屋去了,这新打的栗子要放几天回糖才甜的,他们用之前晒干储存好的那些。 姜大嫂刘慧芳也跟去帮忙,她跟姜建设生了个儿子,今年才两岁,正要努力给儿子攒家底时候。要不是孩子淘气家里活也不少,婆婆忙不过来,她肯定也跟着小姑子干。 “宁宁,今天你歇歇吧,让你哥哥去。”姜母一边说着,一边不忘吆喝活蹦乱跳的孙子,不许捣乱。 “没事,妈。” 姜宁进了灶房,打开掉了红漆斑驳的厚木橱柜,把红糖,面粉,糯米粉等搬出来,“我好的很呀,往县里跑几个来回没问题。” 到目前为止,她没有感觉任何不适。 给姜父分派了看孙子任务后,姜母进来帮忙,端详闺女,见她确实神采奕奕,只得作罢。 板栗搬了过来,一家子上阵,先给开个小口子,然后全倒进锅里加了少许盐的沸水中,大火煮十分钟左右,捞起来过了冷水,然后就去壳。 没有更好的工具,只能采用热胀冷缩的法子去壳。 一家子都是手脚麻利的人,不过这板栗数量多,也足足弄了一个多小时。 姜建设已经在处理剥干净的板栗,这活天天干,量还不小,借用村里的公用大石磨不合适,就干脆新打一个大木盆跟木杵,自己在家弄。 煮熟的板栗不难杵,小伙子力气大,很快就做好了。 姜宁跟刘慧芳早已调好面粉跟糯米粉的比例,加上板栗泥,再撒少量糖水,几个人一起就着大木盆大力揉搓。 “好了,差不多了。” 姜宁见盆里的粉泥一搓就散开,立即叫停。她这个栗子糕的法子是最简单的,没办法,谁让资源短缺呢。 她家能弄到这么多面粉糯米粉红糖,完全因为二哥姜红兵是干采购的,有些另外的门路,这些不用票买,价格还正常。若不然去黑市买价格高不说,量大还有风险。 不过据姜宁前世记忆,应该马上就会放开农民自由贸易市场,允许农民将自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不算再投机倒把了。 只是那都是后话,现在姜家人拿了木制的雕花饼模来,七手八脚将粉泥按上去轻拍了拍,再倒出来,一个月饼模样的栗子糕就好了,稍后再上锅蒸二十分钟就大功告成。 这雕花饼模是姜宁的主意,卖相好,就能更易顺利售出,反正村里就有会雕模的人,六个模具,只开口收了三斤粮食,做工还是不错的。 将栗子糕整理码进干净的大木箱内,牢牢捆在自行车后座,兄妹几个就出发了。 哥哥们骑车带箱子,姜宁走路跟着,一来箱子很沉再带人吃力,二来这路也不好走,负重骑车跟走路速度没啥区别,这乡间土路颠得,她还是不折磨自己了。 今天来得早了些,下班时间没到,不过造纸厂大门对面的老地方,已经有人等着了,都是上了年纪的退休大爷大娘,还有放学的学生,拿着盘子在等着。 这年头没有塑料袋,买栗子糕不现吃,得自备东西装着。 “闺女,给我装十个。” 说话的大娘是老光顾,她家除了两个小孙子,都领工资,姜宁手艺好还不要粮票,她十分乐意买。 “好嘞,大娘你拿稳,收齐了你三毛钱咯。” …… 没多久造纸厂下班铃响了,人流涌出,兄妹三个分工合作,装饼收钱十分利索,忙活了半小时,两大箱子栗子糕就卖光了,来晚的人照例抱怨做得太少。 “宁宁,这形势看来是越来越好。” 姜红兵一边收拾,一边往不远处瞟了眼,刚开始只有兄妹三个卖吃的,现在又陆续多了两摊,一个是卖包子的,一个是饼子摊。 “我们厂子那边,也多了两个卖吃的摊子。”什么时候都不缺有门路有脑筋的人。 造纸厂这边,姜家摊子生意最好,不过他们卖光后,没买到的人会流向另外两个摊子,算是互利互惠吧,对方因此不妒忌,彼此相安无事。 姜宁扶着自行车,让哥哥将箱子重新捆好,“是啊,等明年,或许我们家也不摆糕饼摊子了。”有进一步的新政策,他们能干的事情更多。 姜家兄弟都机灵,一听就懂,兄妹三个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