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不知道黄博和电话那头王司聪谈了什么。
只是从他走出隔间以后,乐呵呵的样子,能看出来,聊得还不错。
这种情况下,就不方便问了。
李念就没再谈论这个话题,而是向李彬彬和张晗宇开始讨论《风声》导演之一的高书群导演。
他最近在看马老师给他推荐的几本书。
有专业的,也有专业以外的一些国外导演的人物传记。
书中将导演风格的行成,归因与导演本身所处的时代的教育,以及他们本人所经历的事情。
导演风格也就是影片风格,是一个相对于宏大的一个概念。
它关注到电影的整个部分,不只是视听语言的运用,还有影片的故事结构,想要传递的价值核心都是相对统一的,但是一个导演的风格也不一定是唯一的,这取决于他所在的时代和年龄以及身边的环境,就像人的性格也是复杂多变,但是又相对统一。
李念只拍了两部电影,说导演风格的产生,还有点早,但是从他重视故事的顺畅与逻辑,就能看出叙事风格的一些端倪,人物设计清晰,故事结构完整,镜头语言可以称得上能够灵活调度,对于人物与场景的抓取比较精准,但是对于色彩的运用并没有特殊的方式,更偏向于自然。
他目前的想法,是多探究一些国内导演的风格,从这里边吸取营养,来让自己成长。
当然,这不是在说照猫画虎,他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是李念想要从这些导演本身特殊的镜头语言上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经验。
单纯的观看这些导演的电影作品,是没办法观摩细节的,其实最好的还是跟组,跟在要学习的导演身边,观察他在拍摄时想要怎么表达这一场戏的主题。
李念最想学习的还是张一某导演,他的色彩运用简直一绝,那种宏伟的大场面和浓烈的内涵,完全能透过强烈的色彩感来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性的叙事风格还有批判性。
可惜没那个机会。
而眼下,有刚刚亲身经历过以擅长调教演员著称的高书群导演的李彬彬和张晗宇,李念便想请教一下高导的过人之处。
“......高导,怎么说呢,他会更关注人物性格的复杂,通过对人性的纵深挖掘来更好的展现故事内涵,高导毕竟是从犯罪题材的影视剧起家的,早期的《华国大案录》,还有《命案十三宗》,都是极为纪实类的风格,听说拍摄时,高导是真的去监狱采访过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的......”
张晗宇说完以后,李彬彬也补充道:“高导对于群戏也很拿手,我们在演戏的时候,高导一直牢牢掌控着节奏,让我们所有演员在节奏这条跃动的旋律上别掉队,我们在演那几场晚上的对峙戏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的动作,其他演员怎么对此作出反应,高导都会让普通人来事先预演几遍,再让演员进入状态......”
这两人对高导的看法,都是从演员本身的角度出发的,有些片面性,不过也算有所收获。
李念在本上做了些笔记以后,看着旁边的黄博,又问道道:“博哥拍了管导和宁导的几部戏,这两位导演你是怎么看?也跟我说说呗。”
黄博想了下,开始从自己的经历中筛出了自己的看法:“管唬导演和宁浩导演都是第六代导演,他们的风格都算是平实接地气吧,不过这两个导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我拍《斗牛》时.....”
“嗯,我能明白你意思,主要聚焦小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内在联系,通过个人与个人或者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冲突,来展现戏剧张力,对吧?”
“对,还是导演你有文化,会总结,我就只能说下我拍摄时候的感受。”
“什么文化,就是影视书看多了,从书本上蹭下来的,你接着说。”
“嗯,浩子...哦,就是宁浩导演,他比较喜欢那种黑色幽默......”
早就围过来的其他演员们,包括赵小颖,也在认真听着,虽然可能与这几位导演合作的机会不大,但是谁也没法肯定,先熟悉下导演风格也挺不错的。
他们也知道这三位都是看在李念的面子上,在说些自己的真实感受,机会很难得。
要不然,换个场所,演员与演员之间谈论一个导演的风格?不是朋友关系的话,谁有那闲心,再说,万一对方给曲解一下,传了出去,那我以后在圈里还要不要混了?哦,拍一部作品,你就对人家导演品头论足的,你是导演还是人家是导演?要不你来拍得了?
于是,三个来小时的空中旅途,被李念给搞成了一场学习课,最后的话题,延伸到了李念算不算第七代导演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