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老朱就这个态度。
毕竟他朱元璋最受不了的,就是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文人,还有不听自己安排的臣子。
那样的人,再有本事,老朱也听不进去一分,之前自己的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所以要吸取教训。
这些在历史上那可都是血的教训。
九族消消乐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朱元璋不比其他的皇帝,就是这么令人觉得畏惧。
凡事小心谨慎一些,总是没错的。
封建时代的求活,就是这么步步惊心。
不过老朱会成为这个样子,跟当年造反的时候不一样。
不能说是屁股决定脑袋那么简单。
因为刘玘可以理解,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
——为什么伴君如伴虎?因为虎身边都是狼。
从历史上来讲,自古帝王也好,中外领袖们也罢,他们为什么都是选择要做虎的?
因为不当老虎的话,随时都有可能被身边的狼给吃掉,完全就是骨头渣子都不剩那一种。就拿眼前的大明朝举例子,如果历史没有产生太大的一个变化话,就像蓝玉这样的,那可是急了眼,红了头,可谓就是连自己人都杀呀!
你说就这样的臣子,他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这还是人家老朱,人家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呢!
蓝玉这一位骄兵悍将都敢这么做了!
朱元璋若是死了呢?
蓝玉是不是敢反了?
暴君也没那么暴,贤臣也没那么贤。
这就是历史上的常态,大家都是君臣斗,城头变幻大王旗。
还有李斯斗赵高,互相斗也互相勾联,这样的戏码,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几千年。
几千年的封建史,从鼎盛到衰退。
向来都是与士林们,一起共天下。
这个制度的好处,只是一个不折腾。
但是强者恒强,
就犹如大明朝的后期,不停的圈地,一直到了最后流民四起。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制度下,刘玘可以说是拥有着一个清楚的认知。
这一种清楚的认知,也就是刘玘有时候总有一种身处幻世的感觉。
这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割裂感。
自己觉醒了知识后,后世的自己跟这一世的生活现实。
就好像在不断撕扯自己,同时也在不断告诫自己——活着!
刘玘目送太子他们的离开,捏了捏手中握住的柔荑,心中也不由感慨:“封建时代的大臣之子,还碰到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伴君如伴虎!”
刘玘不由得想到了“虎”这个字,是从《易经》履卦来的。
至于《易经》的履卦也在不断告诉世人们一个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一定要小心谨慎,但是也不能过犹不及,凡事都是要讲究一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