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三章 瓦岗覆师(3)——瓦岗悲歌

第三章 瓦岗覆师(3)——瓦岗悲歌

初,李密既杀翟让,颇自骄矜,不恤士众;仓粟虽多,无府库钱帛,战士有功,无以为赏;又厚抚初附之人,众心颇怨。徐世尝因宴会刺讥其短;密不怿,使世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资治通鉴)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李密和王世充,均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困境。关键在于,谁更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的决心。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下,洛阳城下的决战,即将就要正式开始了!

目前,李密与王世充,两军还处于相持阶段。不过,他们各自都在打着不同的算盘。洛阳在与李密的多次交战中,屡屡失利受挫;更是因为前不久,洛阳宫城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死伤无数。所以,李密判断,洛阳城如今的主力,基本上损失殆尽,短期内一定可以攻下洛阳。

同样,王世充也在为洛阳决战积极地做准备。自从攻杀元文都、卢楚,掌握大权之后,王世充便开始积极加强战备,厚赏将士,打制攻守器械,做好了与李密背水一战的准备。双方都在打着不同的主意。

当时,王世充和李密都有各自缺少的东西。譬如,王世充缺粮,李密少衣。于是,王世充便想和李密进行交换,用自己的衣帛,向李密换取粮食。起初,李密还在犹豫,担心王世充会耍什么花招。

不过,李密的长史邴元真出于自己的私利,怂恿李密答应王世充的请求。李密也是一时冲动,居然答应了与王世充交换。本来之前,东都极度缺粮的时候,洛阳每天都有数百人归顺李密。可是,自从得到粮食之后,归顺之人的数量,开始大大减少。直到此时,李密才懊悔不已,原来自己着了王世充的道。

李密、王世充剑拔弩张,互相斗智斗勇,两人都明白,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果然,王世充决定要对李密动手了。瓦岗军经过与宇文化及一战,元气大伤,军中精兵、良马损失巨大,士卒疲敝。王世充认为,趁着瓦岗军军力危殆之际,主动出击,争取一战击败李密,或许有些胜算。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挑选出了两万精锐,两千余匹战马,陈兵于洛水以南,准备与李密决战。与此同时,王世充又屯兵于通济渠以南,在通济渠上搭建了三座浮桥,以便和瓦岗军进行决战。而且,王世充这次出兵,声势极为浩大,“旗幡之上皆书永通字,军容甚盛”。

在正式出兵之前,王世充也有担忧。自己和李密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总是胜少败多。因此,王世充的军队,多多少少对瓦岗军存在着心理阴影。于是,王世充想了一招,他向士兵们谎称,左军卫士张永通曾经三次梦见周公,让他告诉自己,速速出兵攻打李密。王世充军队中的士兵,也非常迷信,对于这种鬼话深信不疑,马上克服了对瓦岗军的恐惧心理,纷纷向王世充请战。

既然王世充主动出兵了,李密自然也要作出应对。他作出了这样的部署,命王伯当留守大本营金墉城,徐世勣镇守黎阳;自己则亲率主力精锐,兵出偃师,在邙山南麓严阵以待,以邙山作为屏障,与王世充展开大战。

虽然,李密率领瓦岗军主力,在邙山已经严阵以待。但是,对于采取怎样应对王世充的战术,李密依然拿不定主意。因此,在决战之前,李密召集诸将,进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商量采取怎样的战术。

然而,在这次军事会议上,瓦岗军内部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意见不一。比如,裴仁基建议李密,王世充率领主力倾巢而出,东都洛阳必然兵力空虚。我们应该趁着这个大好机会,绕过王世充,直取洛阳。只要拿下了洛阳,王世充等于是丧失了根基,到时候必定会不战自败的:

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还,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 (《资治通鉴)

针对裴仁基提出直取洛阳的建议,谋士魏征立刻表示反对。魏征分析战场局势,认为当前瓦岗军军力受损,应该采取以逸待劳,坚壁清野的战术,与王世充打持久战,活活耗死王世充:

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

这两条建议,各有各的道理。裴仁基主张速战速决,魏征则主张稳扎稳打。那么,李密会如何选择呢?其实,李密最初还是更倾向于裴仁基直取洛阳的建议,因为他对于攻下洛阳的渴望,太过迫切了。所以,当裴仁基刚刚表态完,李密立刻表示赞同,说道:

公言大善。今东都兵有三不可当:兵仗精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彼欲斗不得,求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头可致麾下。

就在李密准备采纳裴仁基的建议,绕过王世充,直取洛阳的时候,有人却站出来捣乱了。瓦岗军中的一些元老将领,以及一些隋朝降将,比如像单雄信、陈智略、樊文超等人,积极鼓动李密与王世充正面决战:

计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已丧胆。《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机展其勋效,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得志。

单雄信等人此话一出,在场的许多将领迅速一片哗然,纷纷向李密请战。当时,瓦岗军中请战者十之七八。李密也被这番热血沸腾的话,说得心花怒放,头脑一热,居然决定与王世充正面交战。裴仁基苦苦规劝李密,千万不能和王世充正面开战。然而,李密却拒不听从。最后,裴仁基懊恼地用手拍着地面,扼腕叹息道:“公后必悔之。”

在众多将领的鼓动下,李密决定主动出击,与王世充决战。贸然出战,这是犯了兵家大忌。可是,李密非常急切地想要打败王世充,一意孤行,率领主力,与王世充硬碰硬。不难看出,李密现在已经很不理智了。

李密已经决定和王世充决战,接下来,就是要分配兵力。于是,李密让程咬金(程知节)率领麾下内马军,与自己驻扎于北邙山上;命令单雄信率领外马军,驻兵于偃师以北,随时准备对王世充发动进攻。

没想到,李密还没有发动进攻,王世充却率先出击了。王世充率领两万精兵,陈兵洛水以南不久,便派出了数百骑兵,渡过通济渠,进攻单雄信的外马军大营。单雄信被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猝不及防,一时间落了下风。李密得知单雄信大营被袭,立即派遣程咬金、裴行俨两员大将,率领兵马,前去支援单雄信。

程咬金、裴行俨率军赶到后,便与王世充的数百骑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下了这惊悚的一场战斗。就以《旧唐书·程知节传中的记载为例:

行俨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在激战当中,裴行俨率先驰马,冲向敌军军阵,结果却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中箭落马。就在裴行俨命悬一线之时,关键时刻,程咬金突然冲杀过来,亲手杀了好几个敌军。然后,程咬金一把抱起了倒在地上的裴行俨,两人骑在一匹马上,奋力向外突围。

不曾想,在突围的过程中,王世充军中的一名骑兵,从斜刺里杀出,挥舞长槊,一槊刺来。只见这把长槊不偏不倚,直接刺穿了程咬金的身体,顿时血流如注。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这是贯通伤。

可是,也就在此时,奇迹的一幕发生了。身受重伤的程咬金,猛地一返身,生生地将那把长槊掰折了,又格杀了那名骑兵。程咬金超群的武艺,立即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瓦岗军奋力拼杀,暂时稳定了局面。这一战,李密和王世充,应该算是打成了平手。王世充未能攻破单雄信主营,而瓦岗军各部却均遭到重创,其军事实力又大打折扣。

经过这一战,李密应该意识到王世充的能力吧?没有。直到现在,李密依然没有重视起王世充这个对手。在与王世充的多次交锋中,李密往往是处于上风。所以,李密从心里根本就看不起王世充。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李密又犯了一个致命的兵家大忌:轻敌。正是由于李密的轻敌,才最终断送了强大的瓦岗军。

当时,在与王世充的决战,李密应该命令瓦岗军各部严防死守。可是,李密没有这样做。轻敌自大的他,居然沿途都不设置壁垒。这种做法可是大错特错,不设壁垒,瓦岗军等于失去了一道军事屏障,万一王世充出奇兵突袭瓦岗军,李密根本来不及抵挡,必定会一触即溃。事实上,王世充也看出了李密部署上的这一漏洞。

王世充也是一代枭雄,他抓住了李密轻敌自大的弱点,开始从中钻空子。王世充趁着夜色,派遣200余名骑兵,秘密潜入北邙山,埋伏在山间两侧的溪谷中,命令士卒喂饱战马。王世充的伏兵,已经摸到了瓦岗军主营的附近,而李密却浑然不知。一张大网,正在慢慢撒向了瓦岗军。

第二天凌晨,王世充决定对瓦岗军发起总攻,在总攻之前,王世充慷慨激昂的向全军上下,做战前总动员:

今日之战,非直争胜负;死生之分,在此一举。若其捷也,富贵固所不论;若其不捷,必无一人或免。所争者死,非独为国,各宜勉之!

王世充这边是斗志昂扬,上下一心;而李密这边则是骄傲自大,军心低靡。从战前的思想认识上,李密就已经输了。

天亮后,王世充率军直冲瓦岗军大营,没等李密排好阵形,王世充就已经发起了进攻。王世充的军队,都是他从江都一手带出的江淮劲旅,跟着他在江南镇压农民起义,骁勇善战。所以,这些江淮劲旅,在瓦岗军大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两军双方,陷入了一场激战当中。

这时,正当两军打得不分胜负的时候,王世充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他事先将一个相貌类似李密的人,藏在军队之中。等战事激烈胶着之时,王世充突然将此人推到军前,朝着对面的瓦岗军大喊:“已获李密矣!”

此话一出,瓦岗军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整个部队失去了秩序。王世充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战机,埋伏在溪谷两侧的两百余名江淮劲卒,乘高而下,向瓦岗军全线压上。同时,王世充命令江淮兵,在瓦岗军军营中,四处放火。顷刻间,十万瓦岗军一触即败,溃不成军。惊慌失措之下,李密率领一万残兵,连忙退向洛口仓。

然而,兵败如山倒。李密兵败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洛阳周边的瓦岗军各部,马上形成了连锁反应。在北邙山击溃瓦岗军主力后,王世充乘胜追击,偃师、洛口仓城的瓦岗军守将郑颋、邴元真,相继向王世充献城投降。李密在河南地区的许多重要军事重镇,全部落入了王世充之手。

李密自从北邙山兵败之后,就率领残部一路败逃,一直败退到了虎牢关。就这样,在隋末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李密,在洛阳城下败于王世充之手。曾经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军事集团——瓦岗军,因为北邙山之战,彻底土崩瓦解,惨淡地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犹如流星一样,转瞬而逝。

此次北邙山之战,王世充以两万精锐,击溃了李密十万瓦岗军主力,大获全胜。此役,王世充总共俘获了10余万瓦岗军部众,数十员瓦岗军将领被俘。比如,赫赫有名的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氏父子(裴仁基、裴行俨)等人,这时,都已经成为了王世充的俘虏。

当然,到了后来,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三人,又一起脱离了王世充政权,投奔了李唐王朝,成为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的重要战将。秦琼、程咬金更是位列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为唐王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会介绍。不过目前,他们只能委身于王世充。

北邙山之战,李密败了,瓦岗军败了,而且败得是一塌涂地。不仅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而且整个河南地区的地盘,也全部丢了。那么,遭遇失败,虎落平阳的李密,接下来会何去何从呢?

起初,李密自北邙山兵败之后,一路败逃至虎牢关。这个时候,李密认为,黎阳有徐世勣在那里镇守。于是,李密便想率部前往黎阳,投奔徐世勣。可是,对于李密想要前往黎阳的想法,有人立刻提出了反对。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杀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几乎丧命,如今前去投奔他,徐世勣难道不会落井下石吗:

杀翟让之际,徐世几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

不过,李密很快又生出了一个想法。兵败北邙山后,李密率领残部,逃至河阳。于是,李密便想以此作为根据地,可以南阻黄河,北守太行山,东连黎阳,逐渐恢复元气,借机东山再起。问题是,现在人心已经散了,剩余不多的瓦岗军残兵,早已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所以,不少将领便对李密说:

今兵新失利,众心危惧,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尽。又人情不愿,难以成功。

李密到现在才算真正明白了,如今的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一呼百应,叱咤风云的反隋盟主了,不过就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丧家之犬罢了。万般无奈之下,李密决定带领剩下的残部,投奔已经在关中称孤道寡的唐高祖李渊,归附李唐。

在决定投奔唐朝之前,李密曾经这样对部下说道:“诸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李密手下的府掾柳奭,也对李密说道:

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遇,虽不陪从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 (《旧唐书·李密传)

想当初,李渊从太原起兵之初,李密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写信给李渊,完全将李渊当作自己的臣子。可是,风水轮流转。如今,李渊稳稳坐在长安太极殿上的皇帝宝座上,建立大唐王朝,称孤道寡;而曾经高高在上的李密,现在却成为了一条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人生如梦,不过如此。

尽管李密心有不甘,但是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如果不投靠李唐,那么,天下就真的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于是,李密与手下王伯当、贾闰甫等将领,率领两万残部,西入关中,向李唐王朝投降。

在兵败如山倒,穷途末路的绝境下,李密选择了投降唐王朝。面对李密的投唐,已经身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又会如何对待这个曾经不可一世,且对自己入主关中,给予很大帮助的一代英雄李密呢?

可以说,李渊当初晋阳起兵,一路挺进关中,攻克长安,如果不是李密率领瓦岗军,牵制住了洛阳大量的隋军主力,李渊是不可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顺利攻入长安。还有,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东征洛阳。瓦岗军故意避战,不与唐军交战,算是帮了李渊一个大忙。

所以,唐高祖李渊还是感念李密对于自己的帮助,并没有落井下石。李密率领残部,快要到达长安的时候,唐高祖不断派遣使者,前去慰劳李密,“上遣使迎劳,相望于道”。李密到达长安后,李渊任命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

然而,唐高祖李渊对于李密的封赏,却暗藏深意。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虽然看上去表面很风光,但实际上就是一堆虚衔,并没有实权。尤其是光禄卿一职,让李密更觉感到奇耻大辱。

唐高祖李渊的做法,一目了然。李渊知道,李密绝非池中之物,他投奔李唐,完全是无奈之举。如果有朝一日,羽翼丰满,肯定会另起炉灶,叛唐自立。李渊此举,就是要将李密心中没有灭尽的火苗,彻底扑灭。没想到,此举却让李密心生不满。因此,李密投唐不到一年,便叛唐出走。关于李密叛唐,后文还会写到,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武德元年(618年)十月,经历北邙山之战的惨败,一代枭雄瓦岗军领袖李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西入关中,归附李唐王朝。李密投唐,宣告了叱咤风云的瓦岗军军事集团的灭亡,天下大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说完瓦岗军的兴亡,再来看看大唐王朝现在的情况。此时,唐王朝立国还不到一年,方兴未艾。大唐周边群雄并立,烽烟四起。特别是李密投唐之后,洛阳局势发生巨变,唐王朝在洛阳面对的敌人,变成新崛起的王世充集团了。

应该说,新生的李唐王朝,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几乎是与天下群雄,同时开战。为了平定四海,一统天下,唐高祖李渊在唐朝建立之初,制定了先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方针。

因此,李唐王朝便要实施统一战争的第一步:先固关中。先固关中,也就是唐王朝必须要解决关中周边的割据势力,粉碎它们对于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当时,唐王朝在关中周边,主要面临着三股强大的割据势力,它们分别是河西李轨、陇西薛举父子、山西刘武周。这三股敌人,大唐王朝究竟先打哪一股敌人呢?

就在瓦岗军覆师洛阳的前后,刚刚建国不到一年的李唐王朝,就遭遇到了自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这次军事危机,一度让新兴的唐王朝,命悬一线,险些使得唐王朝,面临亡国之危。

那么,这是一次怎样的军事危机呢?大唐王朝,又是如何最终绝地反击,扭转战场劣势,一举消灭了来自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作为李唐王朝的“战神军魂”,秦王李世民在这次军事危机中,又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这位年轻的军事统帅,在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曲折的经历呢?他最后又是如何进行惊人的逆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带着王者系统穿进柯学世界原神,我一个神竟被系统疯狂二创二战,我在苏俄当少尉综影视之禾凝幽冥历史崩铁:我是歌手四字小说追凶二十年四合院一大宝儿穿越沈眉庄,摆脱甄嬛后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