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平定四海,一统天下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虽然,建国仅仅五年时间,李唐王朝就已经平定西北、巩固关中、统一中原,先后消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多路割据群雄,基本奠定了大唐一统天下的格局。但是,若要彻底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并不是那么容易。
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入主中原后,唐朝面临着南北两线的军事问题。北方,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等人,举兵作乱,祸乱河北、山东;南方,杜伏威、辅公祏、李子通、沈法兴、萧铣等江南群雄,与李唐南北对峙。
特别是刘黑闼,此人可以说是唐王朝遇到的最顽固的一个敌人。本来,洺水之战,李世民利用水攻,掘开洺水堰坝,水灌敌营,将刘黑闼主力一举击溃。刘黑闼走投无路,只得带领两百残部,北走突厥。但是,不久之后,刘黑闼在突厥的扶持下,竟然奇迹般地满血复活,重新杀了回来,再次掀起叛乱。
面对死灰复燃的刘黑闼,李唐王朝又会如何应对?在第二次平叛河北当中,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会一反常态,临阵换将,没有让秦王李世民继续领兵,而是命太子李建成挂帅出征?最终,太子李建成又是凭借什么样的策略,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刘黑闼,重新安定住河北的局势呢?
上一章节提到过,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洺水之战后,李世民率师出兵,讨伐徐圆朗,连下十余城,声震淮、泗,重创徐圆朗的反叛势力。战局逐渐好转,李世民留下一些重要将领,继续征讨徐圆朗,自己则班师回京,结束了平叛河北的征战,加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之衔。
可是,就在李世民大举征讨徐圆朗之前,武德五年622年四月,从河北再次传来噩耗,刘黑闼借助突厥的势力,咸鱼翻身,死灰复燃,二度兴兵作乱。要知道,这一年的三月下旬,洺水之战,刘黑闼刚刚被李世民打得大败,主力基本损失殆尽。短短一个月,刘黑闼竟然恢复元气,卷土重来。
刘黑闼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迅速恢复元气,重新拉起反唐大旗呢?其实,不是刘黑闼的能力有多好,而是他实在撞了大运。为什么说刘黑闼撞大运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因素,促成了刘黑闼的第二次叛乱。
一,李家父子对于形势的误判,存在疏忽。
李渊、李世民父子认为,刘黑闼的反叛,与武德二年619年的刘武周、宋金刚的情形差不多,背后是突厥势力的支持。一旦遭遇重大的失败,逃往突厥,便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因此,李家父子不免有些掉以轻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先来看秦王李世民。
对于这场战争,李世民想的过于简单了,认为这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平叛,不是以往攻克强敌的统一战争。因此,李世民只侧重于军事打击,而没有及时安抚人心,以为击溃了叛军主力,就能稳定住河北的局面。
李世民自从出征河北以来,一直忙于与叛军激战。比如,武德五年622年三月下旬,洺水之战,李世民刚刚击败刘黑闼,便马不停蹄,挥师征讨徐圆朗。在这段时间里,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李世民安抚河北的举措。由于李世民没有在战后安抚人心,才让刘黑闼有机可乘,钻了空子。
再来看唐高祖李渊。
应该说,唐高祖李渊对于河北的战后形势,也有些盲目乐观了。在唐高祖看来,刘黑闼一败涂地,元气大伤,不可能再掀起什么大浪了。所以,河北的战后局势,没有令唐高祖引起重视。
为此,洺水之战后,武德五年622年四月十六日,唐高祖甚至下令,撤销了山东道行台。当初,刘黑闼举兵叛乱之时,为了指挥唐军剿灭叛乱,唐高祖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由淮安王李神通出任山东道行台右仆射。
本来,山东道行台,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如今,刘黑闼落败,逃亡突厥。唐高祖认为,这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撤销山东道行台,无形之间,帮了刘黑闼的大忙。
二,突厥势力的支持。
自隋末以来,群雄逐鹿,中原战乱。一支新兴的势力,逐渐向中原内地渗透,这就是来自北方草原的霸主——突厥。隋末天下大乱,突厥趁机发展壮大。因此,突厥开始不满足只做草原之主,开始对中原汉地产生了觊觎之心。这群贪婪的草原狼,想趁着中原战乱,伺机大捞一笔,甚至操纵中原局势。
特别是颉利可汗继承汗位后,在父兄的基础上,兵强马壮,意欲挥兵南下,窥伺中原。所以,突厥人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与之抗衡。面对日渐强盛的李唐王朝,突厥的对策是,扶植多个唐王朝的敌对政权,压制李唐,像薛氏父子、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都与突厥存在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于突厥的挑衅,李唐王朝也不甘示弱。一方面,唐朝不与突厥公开撕破脸皮,维持着所谓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则坚决抵制突厥势力的渗透,消灭被突厥扶持的割据势力,先后灭掉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强敌,沉重挫败了突厥的势力扩张:
颉利初嗣立,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国之志。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优容之,赐与不可胜计。颉利言辞悖傲,求情无厌。 《旧唐书·突厥列传
包括李唐王朝戡乱河北,讨伐刘黑闼的战争,也是抵制突厥势力渗透,打击突厥染指中原企图的举措。唐高祖李渊明白,将来一统天下之后,大唐与突厥之间,必有一战。在此之前,不如先拿这些突厥的马仔练练手。刘黑闼这块绊脚石,必须要搬掉,可以打掉突厥的气焰。
正是因为有突厥势力的支持,才让刘黑闼有了死灰复燃的机会。洺水之战惨败后,刘黑闼带着两百残兵,北走突厥。虽然,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刘黑闼逃到突厥后,具体的表现。但是,可想而知,刘黑闼肯定是费了不少口舌,说服了颉利可汗,获得了突厥的支持,重整旗鼓,杀回河北。
关于刘黑闼的死灰复燃,有一件事情,直接导致了河北叛乱又起,那便是李唐与突厥之间的军事摩擦。
武德五年622年四月二十一日,突厥大败唐军,时任代州总管的李唐大将——定襄王李大恩,被突厥所杀。在此之前,突厥多次兴兵南下,入侵唐朝边境重镇。作为唐王朝镇守一方的边将,又是驻守代州的军政长官,李大恩不想总是这样被动挨打,打算主动出击,给突厥一点颜色看看。
于是,李大恩上奏朝廷,称突厥境内爆发饥荒,自顾不暇,可以趁此机会,大举出兵,夺取马邑。唐高祖也有出击突厥之意,接到李大恩的上书,便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紧接着,唐高祖派遣殿内少监独孤晟,与李大恩共同领兵,讨伐苑君璋部。苑君璋本来是刘武周的旧部,刘武周死后,统领了刘武周的部众,依附于突厥。
出兵之前,李大恩和独孤晟约定好了,二月份两军会师。并且,李大恩提前率军赶到。可是,独孤晟所部,行动迟缓,在路上磨磨蹭蹭,耽误了不少时间。这样一来,突厥得到消息,迅速向唐军合围过来。
此时,刘黑闼刚刚逃亡到突厥,觉得这是东山再起的好机会,表现得尤为积极,上蹿下跳。看到刘黑闼如此积极,突厥人求之不得。颉利可汗出动了数万铁骑,武装刘黑闼,进围李大恩。
由于独孤晟没有及时赶到,与主力会合,致使李大恩孤军深入,只能屯驻新城,坚守待援。不久,刘黑闼与突厥数万铁骑,气势汹汹地杀来,李大恩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苦苦支撑,对抗数倍于己的敌军。
得知唐军被围,唐高祖急忙命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率军驰援。然而,没等援军抵达,唐军粮草耗尽,李大恩只好趁夜突围,半路遭遇突厥伏击,唐军大败,损兵数千,李大恩战死。李大恩的捐躯,令唐高祖非常痛惜。战后,独孤晟因为救援不力,被唐高祖发配边境戍守。
此次突厥围击唐军,刘黑闼不遗余力,充当了一回突厥人的帮凶。在一定程度上,双方的同盟关系,算是确立下来了。刘黑闼帮助突厥,打败唐军;自然,作为回馈,突厥也要帮助刘黑闼东山再起。就这样,刘黑闼借助突厥势力,死灰复燃。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初一,刘黑闼纠集万余突厥骑兵,入寇山东,抄掠河北。与此同时,颉利可汗亲率五万铁骑,一路南侵,直扑汾州,策应刘黑闼在河北的行动。刚刚平定下来的河北,再次陷入战火的深渊。
对于刘黑闼的第二次起兵叛乱,唐高祖李渊非常恼火。他觉得,这个刘黑闼,为什么如此“锲而不舍”、阴魂不散,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把他打败了一次,还要卷土重来,为什么偏偏要与大唐为敌。愤怒之下的唐高祖,开始有些不理智了。
于是,唐高祖传令给太子李建成,让他严惩山东、河北叛乱分子的亲属,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坑杀;其余老弱妇孺,全部驱入关中,充当劳役。李渊准备通过这种方法,敲山震虎,震慑刘黑闼。试想一下,如果唐高祖真的这么干了,势必会激起河北人民对唐朝的仇恨,必会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当然,唐高祖最终并没有这么做。李渊一时头脑发热,可是,秦王李世民却非常清醒,绝不能大开杀戒,那样只会葬送大好局面。于是,李世民亲自出面,耐心地劝谏父亲,向唐高祖陈述利害关系。在儿子的劝说下,李渊收回了成命,放弃了这种做法。不久,唐高祖诏命燕郡王罗艺,率兵攻击刘黑闼:
黑闼既降,已而复反。高祖怒,命太子建成取山东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驱其小弱妇女以实关中。太宗切谏,以为不可,遂已。 《旧唐书·太宗本纪
唐高祖明白,刘黑闼之所以能够大张旗鼓,二度反叛,主要原因,背后有突厥撑腰。并且,为了配合刘黑闼的反唐行动,颉利可汗亲率五万铁骑,大举南侵,以牵制唐军。所以,若要全力对付刘黑闼,必须要击退突厥的南侵。
颉利可汗率大军南下,先是直扑汾州;然后,派遣数千骑兵,向西劫掠灵州、原州等地,形势异常严峻。不过,唐高祖很快作出应对之策。李渊决定迎战突厥,命太子李建成率军出豳州道,秦王李世民率军出蒲州道。太子、秦王共同领兵,两路大军出师开拔,讨伐突厥主力。
当时,颉利可汗正率军围攻并州,又分兵入侵汾州、潞州,掳掠男女五千余口。这时,颉利可汗听闻,李世民率军兵至蒲州,向自己合围而来。颉利可汗不敢纠缠下去,遂主动引兵退去。突厥的撤兵,使得唐王朝解决了刘黑闼的侧翼支援。从此之后,唐军可以心无旁骛,全心攻打叛军。
再来说说刘黑闼的情况。
先前,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初,刘黑闼借助突厥军队,重新攻入山东、河北,再次掀起叛乱。六月十七日,刘黑闼率兵进犯定州。当初,刘黑闼攻陷定州,与突厥取得了联系,才获得了突厥的支持。后来,李世民挂帅出征河北,唐军收复定州,等于切断了叛军与突厥之间的联系。现在,刘黑闼又将目标锁定到了定州。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刘黑闼大军到达定州。之前,其故将曹湛、董康买等人,在刘黑闼失败后,亡命于鲜虞。听说刘黑闼又打了回来,曹湛、董康买瞬间来了精神,重新聚集部众,响应刘黑闼。
可见,虽然在“洺水之战”中,李世民指挥唐军,水淹敌营,一举击溃叛军主力,却没能彻底稳定住河北局势。李世民仅仅认为,只要歼灭了敌人的主力,就能稳定局势,却没有注重安抚人心的作用。因此,当刘黑闼二度叛乱的时候,不少的河北旧部、叛军余党,再次投入刘黑闼的“怀抱”,群起响应。
叛军兵逼定州,河北旧部云集响应,又有突厥军队支持刘黑闼,形势又转到不利于唐朝的方向。武德五年621年七月十五日,唐高祖任命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叛军。
但是,前线的情况,远远超出了唐高祖的想象。两个月后,武德五年622年九月,刘黑闼引兵攻陷瀛州,杀死瀛州刺史马匡武。占领瀛州后,盐州人马君德背叛唐朝,举城响应刘黑闼。
河北再度出现叛乱,刘黑闼卷土重来,李唐取得的“洺水之战”胜果,被彻底搅黄。前方战事不顺,面临刘黑闼、突厥的军事压迫,得有一个人出来,主持大局。此时,秦王李世民刚刚打完“洺水之战”,重创徐圆朗,身在都城长安,无法快速赶到前线,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死马当作活马医。武德五年622年十月,唐高祖诏命齐王李元吉,暂时统领唐军,进兵山东,征讨刘黑闼叛军。不久,唐高祖任命齐王李元吉为领军大将军、并州大总管。
可是,李元吉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先前,李世民领兵出征时,李元吉充其量就是跟在二哥左右,装装样子,打打杂罢了。现在,让他独自带兵,与刘黑闼作战,他哪里是刘黑闼的对手。对于刘黑闼来说,若是李世民这个战神前来,他或许要掂量一下;不过,领兵的是李元吉,他还有什么好怕的。
果然,赶鸭子上架的李元吉,独自领兵,很快被刘黑闼来一个下马威,遭遇败绩。李元吉率军攻打叛军,决定主动发起进攻,打刘黑闼一个措手不及。十月初五,李元吉派遣贝州刺史许善护,攻击叛军,与刘黑闼之弟刘十善所部,战于鄃县。不料,出师未捷,许善护战败,几乎全军覆没。
没过多长时间,一天之后,十月初六,唐朝右武候将军桑显和,率军攻打晏城,大破刘黑闼所部,取得胜利,算是暂时扳回一局。但是,与此同时,还是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观州刺史刘会打开城门,投降刘黑闼。
这些还不算,很快,唐军在河北战场,又迎来了一次重大挫败。武德五年622年十月十七日,唐军在下博遭遇刘黑闼主力,精锐尽没。而且,唐军还折损了一位宗室名将——淮阳壮王李道玄。
淮阳壮王李道玄,是李唐宗室中著名的少年勇将,时年十九岁。别看李道玄年纪轻轻,却是一员身经百战,军功卓越的宗室将领。从十五岁起,李道玄便追随堂兄秦王李世民,出生入死,是秦王李世民的“铁杆粉丝”。李道玄常年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先后参加过大破宋金刚、东征洛阳、虎牢关之战等重大战役,立下了无数战功。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李唐宗室中骁勇善战的少年勇将,竟然在讨伐刘黑闼的第二次叛乱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九岁。说起来,淮阳王李道玄的阵亡,其实非常可惜。
由于河北形势再度恶化,唐高祖李渊临阵点将,任命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刘黑闼。于是,李道玄与副将原国公史万宝,率领三万唐军,征讨叛军,很快进抵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