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今上行事莫测。
先起复徐光启研制火器,后又在宫内大肆改革都知监,如今又听说要组建大明皇家时报。
如此胡闹下去,恐怕又是下一个武宗啊,大明又将处于多事之秋。”
“明宝兄,慎言!”
王守履听到钱元慤的抱怨后,谨慎地四处张望。
钱谦益有点不满王守履的小心谨慎,开口道。
“我兄身负朝野之望,理应积极上奏,匡扶社稷啊。”
王守履听后,摇了摇头,苦笑道。
“受之,过奖了。
今上自从扫除权阉后,对我等提防备至。
如再继续上奏,只会令今上越来越反感,恐怕步阉党后尘。
如今陛下又弄出了皇家时报,愚兄总感觉是冲着我们东林党来的。”
钱谦益和钱元慤两人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
“我兄多虑了,一张如同邸报的纸张而已,何来如此大的威力。”
邸报自己时常翻阅,上面刊登的都是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公布的法令。
打死自己都不相信这样的东西能够颠覆人才济济的东林党。
“但愿为兄想错了。
在时报出现前,我等仍须低调行事,徐徐图之方为谨慎之道。”
“听说陛下专门为其创立作了一首词,名为《少年中国说》。
卢九德那老狗如今放出了开头几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开篇倒是辞藻华丽,不知下文如何。”
“陛下潜龙于信王府时,全靠自学,没尝闻其从师名儒。
依我看,这篇御制诗极有可能是翰林院那几个郁郁不得志的翰林代写。”
诗词一道,又不是吃饭喝水,哪有那么容易。
钱谦益不以为然,不光是自己如此觉得,京中大多数文人都认为皇帝的那首诗词十有八九是翰林代笔。
一旁的王守履看着钱谦益轻佻的模样,眉头轻皱。
三日后,东安门旁的一家宅院的牌匾被换为“大明皇家报馆”。
第二日,北京和南京的居民醒来发现,全城茶馆的说书人都拿着一份名为“大明皇家时报”的纸张在朗读。
大街小巷中,亦有无数乞儿用力吆喝叫卖时报。
甚至各国县衙门口一旁的告示墙都贴上一张皇家时报,识字的大声地为大家诵读。
开始,茶客们以为是长篇大论的大臣奏章,个个都嚷着要听昨日的《岳飞传》。
谁知,当“大明第十六世皇帝登基演讲”几个字从说书人嘴中说出时,茶客们手一哆嗦。
热茶烫到手也不顾,个个都站了起来。
华夏几千年,从没听说过有哪个帝皇登基时会发表演讲。
新鲜和惊讶两种情绪充斥着茶客心中,个个都伸长脑袋。
茶楼内除了说书人的声音,再无其他声响,连小二上菜都是轻轻地放。
“太祖驱除鞑虏.......朕十七岁御极,欲中兴大明.....”
一阵沉默后,人群爆发热烈的掌声。
“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华夏!”
“大明明君即位,何日不中兴!”
“陛下欲平定四海。如此,我大明子民可享太平咯。”
大明终于等来了一名英明的君主!
一名能带领大明重返万国之巅的帝皇!
诵读完崇祯的登基演讲后,说书人灌了一壶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