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和朱棣听到青年人自报姓名后,也激动地站了起来。
在上一次见面的时候,崇祯为了帮朱见深解围。
直夸他的儿子朱佑樘是大明的中兴之主,大明得亏有了他,才不会早亡。
当时,两人就对朱佑樘充满了好感,渴求能早日和这位出息的后辈见上一面。
没想到,眼前这位青年人就是想念了许久的朱佑樘。
崇祯越过老朱和朱棣,把朱祐樘扶了起来,然后自己跪了下去。
“后辈子孙,大明第十六世皇帝朱由检,叩见孝宗爷。”
朱佑樘听后,不禁诧异了。
看了看老朱和朱棣,又看了看崇祯,嘴里吐不出一个字来。
崇祯起来后,为他细细地解说了一番。
朱佑樘才醒悟过来,原来大家都是被木牌的霞光带到这里。
老朱跨步上前,拍了拍朱佑樘的双肩。
“不错,听由检小子说,你可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老朱家幸亏有你,才不致于传承一百多年就亡了。
不错,你得很好。
后辈子孙中,你是唯一一个让朕满意的。”
朱棣也豪爽地拍了一下朱佑樘,后者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上。
朱棣仰天一笑,“这娃不错,就是身子骨弱了点。”
老朱扒拉了一下朱棣,埋怨道。
“轻点,瞧你下手,没个轻重。”
朱佑樘拱了拱手,告罪道。
“老祖宗,不怪太宗爷。
是小的自幼长于深宫,忘了打熬身骨。
以至于这般弱不禁风,给两位老祖宗丢脸了。”
“哎,哎”,老朱挥了挥手,打断了朱佑樘的告罪。
指着自己左边的第一个座位说:“快坐,给老祖宗说说,你是如何治理大明。”
朱佑樘用询问的眼神看了看朱棣,后者点了点头,回应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小子遵命。”
朱佑樘走到左边的第一个座位,坐了下去。
几次见面以来,老朱一直是坐大殿正中央的座位。
右手边的第一个座位,朱棣一直霸占着。
左边的第一个座位一直没人坐,后辈中有哪位敢和朱棣平起平坐。
眼下,老朱和朱棣都让朱佑樘坐左边第一个座位,可见两人对他的喜爱。
崇祯抄起茶壶,给大家添满了茶,便回到自己的座位。
朱佑樘也是17岁接过大明的权柄,登基时,宦官把持朝政、番僧横行、国力凋敝。
经过他18年的打理,大明恢复元气,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有幸听到他分享治国经验,相信受益匪浅。
朱佑樘清了清嗓子,略腼腆地道。
“禀两位老祖宗,其实小子治国之法仅有一字,那就是“勤”。
从父皇的手中接过大明的权杖后,小子从未缺席早朝,还重启了早已被抛弃的午朝。
甚至在下午的时候,也开经筵侍讲,向众臣请教如何治国。
到了夜晚,临睡前,也会斟酌白日做的决定是否妥当。
要说略有成就,小子认为一切功劳在于勤。”
崇祯不由得咋咋称舌。
这哪里是皇帝啊,分明就是一台人形机器。
不分昼夜地扑在国家大事之中,毫无私人时间。
朱佑樘的话音刚落,老朱双手拍掌,开怀大笑道。
“不错,有朕当年的风范。
朕坐上那个位置后,每日四更起床,天不亮就会上朝。
下了朝,稍有空闲与儒士们谈史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