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还有九个人身穿棉甲,腰挎钢刀,内中有八人背着双插,手里则拿着弯弓。
这些流寇不但装备精良,而且都是身体强壮,年富力强之辈,顾盼间颇有些杀气,一看就是精兵锐卒。
这些人是内营流寇,全都久经战阵,武艺高强,不是积年的老匪,就是溃败的乱兵。
他们或是主动投奔流寇,或是被迫让流寇给收编,随着流寇的队伍一路流窜作战,能存活到现在,全都有一身过硬的本事,属于流寇的中坚力量。
中间一人身材高大魁梧,足足比其他普通流寇高出一头,站在人群中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杨庆亮一眼就认出来这个拿着硕大的盾牌、钢刀,身穿铁叶短罩甲的高个儿流寇,正是那天晚上从他手底下逃过一劫的流寇。
最后,流寇群体的外侧和后面还游弋着三名骑马的流寇。
这个时代,能有马骑的人一般都不是简单人物。所以,这三名马贼也不是普通的流寇,而是老营流寇。
这些人一部分是很早就跟随流寇头子杀官造反的同乡死党,一部分是从内营提拔上来的精锐。
他们不但装备精良,而且全都配备马匹,甚至一人二马或三马。
这些人是流寇的骨干力量,一般大约只有流寇数量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流寇每到一地总是裹胁当地民众,驱赶这些民众作为炮灰,以此消耗官兵的兵力、锐气,等到对手疲敝的时候,用内营和老营骤出攻击。
即便战败,老营因为全数都是骑兵,很快就能逃之夭夭,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很快就能东山再起,再次裹挟民众。
所以,这些老营流寇是核心力量,被视为根本。
流寇在二百步远的距离停了下来,大概是看见他们摆了战阵,所以流寇也停下来开始布阵。
他们将人员针对性地分成了两个方阵,其中一个方阵由内营、外营的流寇组成,就摆在许学武等人的正前方,目的显而易见,是用精锐来对付精锐,集中优势兵力啃掉这块硬骨头。
另外一个方阵则是由厮养——那些裹胁的民众组成,内中混有几个外营和内营的流寇负责指挥。看他们处在的方位,应该是用来对付杨庆亮等人的。
看来他们已经将村民组成的这个方阵判定为毫无战力的普通民众团体了。
那三个骑马的流寇则分成了两拨,一左一右缀在后面压阵。其中两骑在许学武那个方向,另外一骑在杨庆亮这个方向。
杨庆亮趁着流寇排兵布阵的间隙,在心内飞快地做了一下兵力对比。
己方二十四个村民里面,有五个未满十二岁的小孩子,实际只有十九个男女成年人可以用来作战,营兵一共有十一个,家丁一共有八个,所有可参战的人员加在一起共有三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