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叔侄二人行礼,李世民恩了一声,摆手示意起身:“承范,朕听说你今日气不顺啊!”
话是问着了,被侯君集挤兑了,心情能他妈美丽吗?可这事,李道宗是有苦说不出,只能按照李宽说的,跪地请罪,长揖不起。
而李宽也适时的插了一句:“回父皇,皇叔也一片拳拳报国之心。当不得大帅,当个小卒也是为君父分忧啊!”
哦,李世民挑了一下眉头,扭头问李道宗:“承范,是这样吗?”
是,当然是了!让谁领兵出战,那是朝廷经过考量决定的事,李道宗不敢置喙。可他身为宗室郡王,圣人的兄弟,为家国出力理所当然。
他是斗志斟酌来请战,可马宣良这家伙太不晓事,竟然阻拦他面君,简直让人忍无可忍。要知道宗室有制,在京诸王谒见圣躬,无需请旨,他凭什么拦着自己。
“臣弟随陛下开创基业,大小数百战,临阵不退,遇敌则先。”
“今时年壮,双臂尚有千斤之力,陛下为何弃之不用?”
这话问的李世民倒是一愣,这家伙在自己的殿前,骂了他的侍卫总管,到头来还是自己的错了?
哦!看到老二那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李世民明白了,这小兔崽子担心李道宗被罚,特意出的馊主意。
李宽这小混蛋,给叔叔出主意,对付自己爹,朕看就是欠揍!
可一想到他又要出征了,上战场玩命了,李世民刚起的无名火,又悄无声息的压了下去。
“这个,承范啊!你是朕的骨肉兄弟,朕治理国家断断是离不开你的。”
“打仗,有孩儿们去就行了。贤弟就留在京中伴驾,将来再有战事,朕定然考虑贤弟挂帅。”
听了这话,李宽会心一笑,随即拱手言道:“陛下说的即是,比臣等想的都好。”
“儿臣也是这么劝皇叔的,世子李景桓骁勇有略,若是能入玄甲军为将,使儿臣多一臂膀,国家多一良将,此为两全其美之事。”
说到李景桓,李世民莞尔一笑,这小子生性憨厚,不肖其父,早年李道宗还有废黜世子,另立庶子之意,还是李世民严旨制止了。
这小子比李宽还大,是到了顶门立户的年纪,总顶个郎将的帽子,上不上下不下的也不是事。跟着李宽也好,能立些军功,他们兄弟之间还有照应。
恩,李世民頟首谓曰:“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好,我李家的儿郎,不仅要善战,更要相互扶持。”
有一点,李世民必须承认,二郎对兄弟,还算是和气的,之所以跟老四不睦,纯粹是他把老四宠坏了。
叮嘱了李宽几句体己话,让他在战场上多多留心,便摆手让他退下。
看着二郎的身影渐渐远去,最后消失,李世民叹了一句:“诸子中,朕最满意的就是二郎,最心疼的也是他。”
“可是没办法,朕的儿子若是都养在深宫妇人之手,等咱们百年之后,国家有事,宗室总要有所依仗。”
治理家国之难,李道宗也深有感触,所谓养儿防老,家中若没有保家之子,何以保证传承。
太子身边辅助的臣工虽多,可与众弟兄之间相处的并不好,唯独与楚王还算友善。培养楚王,算是为东宫添加一条臂膀,国家多一柱石。
“陛下深谋远虑,臣弟是心悦诚服。楚王虽年少,却骁勇有谋,颇似陛下当年。”
“更难得的是,楚王有公心,从不滥用职权,百骑卫抓人有理有据有节,将来定然是太子的好帮手!”
这话,李世民爱听!李宽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野心,做事公道,就算是萧瑀和魏征这类专干鸡蛋里挑骨头的家伙,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恩,拍了下龙案,李世民笑道:“那你我兄弟,就静待小辈们的捷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