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大虞四朝时间之中,能当得起“荣”字封号的也就只有神京城贾家的那位国公大人了,哪怕如今已经去了,可他的故事依旧在这民间流传,甚至经久不息。
“既是如此,兄弟先到我这里来喝杯热茶,驱驱身上的乏气,某这就给兄弟通传下。”
老实小厮在这方面绝对听话,自然知道将这名头拿出来,门房也是心中带着捧的意思,当然会通传去的,面上老老实实点了个头,手里捧着刚才门房捧过来的茶杯,等着门房前去通传后的回复。
青山书院之中,文青知伸了伸懒腰。
纵使这个行为在儒生眼中看来是不雅的,可文青知依旧是做了,他的性子就是这般洒脱不羁。
友人曾拿着他这个性格打趣,说是唐时有个放荡不羁的李太白,我朝也有着一个潇洒自在的文子墨。
看了看手中的书稿,文青知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份书稿可以说是他在立言之路上又进一步的证明,那句“德为行,知为和”的话语可是他一生所坚守的,就连其所被人称呼着为潇洒的行为,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去做的。
不论如何,文青知的心中都承认着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儒生。
看了看手稿,只觉几日苦功没有白费后,乏劲儿顿时就上来了,文青知也顺势放下了手中的书稿,打算着到外面活动活动自己的筋骨,终日坐在座位上,也是该活动活动了。
走过科举的人都知道科举的事情,文青知自然也明白着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有多重要。
刚一开门,打算进山踏高,看看满山翠绿舒缓舒缓的文青知就看到门房进入青山书院内院的身影。
青山书院之中分为外院和内院,外院子弟大多都是游学所来,念不上个几年就要下场科举或是再次游历的,内院弟子则是由着青山书院中的教习先生静心教导的。
也因此,在青山书院之中,外院是没有先生的,甚至书院之中的小厮也是没有的,这个外院更像是一个可以分享自己对儒家经典或是自身经历的分享角。
门房进内院,一看就是去找管理杂务的管事来的,文青知有些好奇。
太皇太后的千秋节已经过去了,现在这日子中也没有什么大的日子了,今日门房这般焦急的步伐,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即就跟了上去。
“你说什么?”管事想挠挠耳朵,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荣公的子弟要来青山书院进行拜访?
荣国公府乃至于整个家族都是武勋这条道路的,就算想参加科举,也应该多是参加武举的。
管事的有些想不通。
这贾家子弟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就没什么,不过是个想要寻巧挤进学院的小聪明,可如果是真的,那这算什么?
贾家子弟背叛武勋,继承文志吗?
那可真是世界太疯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