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璇眉眼间带着几分善意的笑容,只那一眼,便能够让赵安时心感到有些跳的厉害,却又说不出来为何跳的那么厉害。
诗会,尤其是青山书院内部举办的小诗会,在扬州府可不是什么籍籍无名的事情。
江南所在自然是文风鼎盛,就算是普通平民百姓家中,如果有余力的也会供着自己的子孙前去考学,这样风气之下的江南所在,自是对文人推崇至极。
文人之作也会被其所传唱,就像当年的柳永一般,辞赋长不易宣扬传播,故而诗歌传唱度是最为高的,扬州府境内的青山书院举办小诗会中,文人墨客所作的诗词也不会被禁止外传。
大儒创办的书院,儒学世家子弟,经世之辈尽皆有之,怎么可能不让扬州府境内的百姓,对其所从小诗会之中流传出的诗歌所喜爱且传颂呢?
贾璇在扬州府几天的时间,接着渡口人来人往,消息传播的便利也听到了不少有关于扬州府之中的消息,青山书院是、文青知这位当世大儒是、如今赵安时所说的小诗会也是贾璇从渡口之处所听来的消息。
这是一次扬名的机会,而且是真真正正从文人立身的学问角度去扬名,哪怕诗词于八股来说,早已经不是什么科举主流,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诗歌的地位在文人骚客的心中早就累筑起属于其自身地位的高台了。
也正好适合贾璇一步步扬名的计划。
从文人们心中有一些地位且不是最为主流的事物来开始扬名,一步步去蚕食,就和“温水煮青蛙”是一个道理一样的。
道了声谢的贾璇本是打算邀请赵安时进入自己刚搬进来的屋子内坐一坐,好好为他讲解小诗会之中的内容。
渡口之上是能够听到许多的消息,可这些消息大多都是杂乱无章需要整理的。
赵安时听了贾璇的道谢,不知道为何感觉耳根子有些发软且烫烫的,只道是被风冷不丁吹到受了些惊而已,跟着贾璇进了屋子里,闻嗅到的金桂香气更加馥郁。
泛着几分微甜的香气下,赵安时觉得自己的脸皮也开始有些发烫了,清了清嗓子,赶紧讲出其中事情,说是其中一二,赵安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从头到尾给面前的这个人详细讲了一遍。
“诗会每年的环节都是大差不差的,也就那么几个环节,除了最后写诗这事需得先生评判一二,其他环节先生是不会跟着的,例如行酒飞花令这些环节历来都是学院学生自发举办的活动传统,当晚的诗词也会被先生收集好送到书局之中。”
说到这里,赵安时显然想起了面前贾璇曾经做过的那首诗词《秋情》。
仓促而作且带着新意夹在旧象之中,可谓是心思巧妙。
但过于隐蔽了些,不是太会被世俗所传唱,就像当年他刚刚入学的那年,碰到的乐子。
学院先生一致认为一般的诗词反而在江南等地的百姓口中口口相传,那晚得到先生最多夸奖的诗词反而落了灰,没有几个百姓知道的。
大俗大雅之间也是难以确定自己的诗词作品会如何的。
这也是每年诗会赵安时最喜欢诗会的原因,不因为其他的,就因为有乐子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