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李旦开始了他执拗地上表。一而再再而三的,他坚信时候到了,也自知读懂得了母后的心,所以他作为儿子,理所应当在母亲身后再推一把。他知道母亲的一再拒绝并不是因为不想当这个皇帝,而是因着历代禅让都是请而辞,辞而又请,所以他反反复复,锲而不舍。 在薛怀义和武氏成员义不容辞地为太后称帝大造声势的同时,朝中的反对呼声自然也不甘示弱。毕竟,那终究是一个封建思想统治了数百近千年的男权社会,多数朝臣只会一呼百应地痛陈过去如何如何,只要是违背礼教、动摇儒家传统就是逆天行道、自取灭亡。 垂拱年间,曲靖府传来惊人奏文,说府内新丰县东南的露台乡连下了三天三夜的特大暴雨,雨过天晴后,乡里竟涌出一座高达三百尺的小山。 武太后阅而大喜,随即将此山命名为庆山,同时把原新丰县也改为庆山县。正当各国纷纷派使者前来朝贺之际,有一个叫俞文俊的江陵小官却上奏书给太后当头当面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天之气不和,寒暑即不顺,地之气不和,则隆起频出,这就像人气不和而生疣赘一样,太后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此非庆也,故太后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恐殃祸至矣! 这道奏书到达宰相刘袆之手里时,武太后正在接见新罗等国的使者,谁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此事是万万提不得的,还政再急于一时,也不能让太后在众国使者面前下不来台,可身为宰相之一的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文明元年,武太后对朝廷各机构名称、官职名称悉数作了变更,这些名称揉进了女性当政的色彩,如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随中书、门下的改称,如要其他官职的人兼任宰相时加授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今也改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及“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刘袆之,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患了失心疯一般,非要当面上乘这道奏书。 或许是迫于众朝臣的压力,或者是作为一个久居要位的老臣,刘袆之已意识到这是说服太后还政的最后机会。总之他不再瞻前顾后,也装作没看见一再冲自己使眼色的婉儿,就这样上承了俞文俊的奏书,并将自己憋了很久的话一股脑地吐了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之时,太后却很从容地说,此事,后边再议。 尔后,表面不动声色的太后便整整三日没心思好好用膳。 刘袆之是太后一手提拔的人,原本是北门学士的一员,任左史兼弘文馆直学士时,曾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一起修撰过《列女传》、《臣轨》、《百家新诫》等一千余卷的著述,后来又奉太后之命参决政事,为当初还是天后的武太后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他一路高升至宰相不容易,太后近旁有这样用得顺心也放心的朝臣更不容易,所以婉儿知道太后心里此刻定是有如吃了黄连一般。 诚然,刘袆之是个好臣子,但他和裴炎一样,效忠的是皇权,而不是皇权包裹下的那个姓武的女人。曾经他天真地以为,太后不过是对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失望,想要晚两年放权而已,直到武承嗣等人开始小心地编造噱头、并在获得了太后首肯后更加不遗余力地大造声势,他才发现自己如今的立场何等尴尬,好歹他是个儒生,就算像裴炎那样去死,也好过近日被人无止无休地戳脊梁骨。 可武太后还是惜才的,若想要刘袆之死,她在众人面前便可眉头都不皱一下便将他拉出去。 她对婉儿说:“还记得突厥大举入侵时,是这个书生献策对应,帮我除去了最大一块心病。还有,员外郎房先敏被贬为卫州司马时,曾诉于相府,向几个宰相叫屈,内史骞味道告诉他,那是我的决定,而刘袆之却直言那次贬黜是自己上奏的结果。” “这事婉儿也记得,刘大人将善事归君,凶事归己,是难得的忠义之举,太后那次升了他的官,还把骞味道贬为青州刺史。” “是啊,”太后叹了口气说,“我还不舍得这么快把他贬走,有人已为我铺路让他死了。婉儿,你看看这两道密奏。” 婉儿接过奏书细看,一封是告刘袆之以晋升为饵,收取归州都督孙万荣的贿赂,另一封则告刘袆之曾与许敬宗之妾私通。 “这些,十有八九是诬告。刘大人的人品官品都是朝中有目共睹的。” “可是这些小人以为我此刻正需要这些借口,正巴不得刘袆之死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刘袆之,当年帮我解了一道难题,如今又还我一道。唉,让谁去审他呢?” 婉儿沉思片刻:“既然那些密奏八成是子虚乌有,那么要保刘大人,不如将此案交给因有要务上奏朝廷而滞留在京都的肃州(甘肃省酒泉县)刺史王本立。” 几日未曾展颜的太后听到这儿突然笑了:“婉儿,你可是越来越聪明了。地方官审宰相,此案怕是只能不了了之了。” 次日,太后下达了两条敕令:一是将俞文俊放逐岭南,二是令王本立主审刘袆之的案子。 谁料太后一心想留刘袆之,处心积虑地给他搭梯子,刘袆之却不顺着往下走。他拿着太后下达、婉儿代笔的敕令看了半天,然后说:“自大唐建国始,除天子有权直接发布墨敕外,其余所有敕令都需经过凤阁鸾台,王大人手中的,怕是叫不得敕令,恕在下无法心服口服。”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受到宰相的质疑,王本立甚是惶恐,本来自己是来京办事的,不明不白地卷入当朝宰相案,实在难卜吉凶,所以一通思虑后,王本立连夜将实情上奏太后,并在奏报中请示该如何应对。 “硬骨头!这个刘袆之还没完了!我退让至此,他却还得寸进尺!不想活了我也只好成全你!婉儿,去宣旨,赐死刘袆之!” 这是婉儿已能料到的结果了,此前,她从未见记得太后给过哪个朝臣这么大的耐心。由此,也足见这刘袆之在太后心中的地位。 婉儿在刘袆之的狱门前见到了李旦,刘袆之曾在高宗时被拜作相王府司马,故李旦对其分外尊敬,而今见老师遇难,怎能见死不救,李旦见了婉儿,忙上前道:“母亲是要杀了刘相?” 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如果有,当年裴炎裴大人也不会死了。”婉儿顿了顿说,“太后,给过刘大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