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二月四日,中宗李显下诏改国号为唐,紧接着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先是将宗庙、社稷、陵寝、旗帜以及百官服色都恢复到高宗去世也就是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的制度,然后洛阳由神都被改为东都,重新成为唐朝的陪都,女皇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以自己出生地命名的北都则被改回旧称并州。 改革中最让显头疼的莫过于女皇创造的那些文字了,经过半月余的犹豫,显决定将新字全部废除,单留下一个“曌”字。女皇尚还健在便把她苦心为自己创制的名字改没了,这是显无论如何也于心不忍的。 其实若要完全按照显的意愿,他本是不打算动这些文字的,他觉得比起象征着李唐主心骨的旧制,这些文字其实无关痛痒的,为什么要拿这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去伤母亲的心呢,可婉儿说,正因为这些字无关痛痒,所以何不称了那些老臣的心?于是显疑惑地看着婉儿,他真的不懂这女人究竟心向李唐还是武周,但他最终还是采纳了婉儿的意见,只留下母亲的“曌”字。 与此同时,佛道两教的地位再度翻转,太上老君又被重新请回来成为玄元皇帝。 最后一步,武氏家族的子孙怎样处理?毕竟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姓子孙在铲除二张的过程中也是有功的,所以,在群臣的再三要求下,婉儿又为陷入两难的显献上了一个折中之法,这便是将武氏诸王降为郡王,武周七庙之主仍然保留,只是迁到了长安的崇尊庙中,并规定“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其实早在五王起事前,旦就曾经委婉地询问过婉儿关于政变后对诸武子孙尤其是武三思的处理方案,很久以来,旦对武三思与婉儿之间的关系一直讳莫如深,所以那一次,旦的语气依然很隐晦。 婉儿当时笑道:“那是政变发动者的事。”其实那会儿婉儿心里反复回旋的只有一句:此人终将为祸。这还是狄仁杰在世时说武三思的一句话,中间几经辗转才传入婉儿的耳朵,婉儿那时与武三思已有了那层关系,可即便如此,她仍在冥冥中觉得狄大人是不会看错的。但是婉儿不想让风烛残年的女皇刚下台就眼见诸武逐个被抓被杀,所以当后来新皇帝也就是显想维护一下武三思的现有利益又实在顶不住众臣的压力时,婉儿才很隐晦地说,不如就除去当初封王的那些称号吧。 在武皇当政期间,武氏家族入朝为官的人不计其数,单单封有王爵的就不再少数,其中武士逸(武则天的伯父)为蜀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暨为千乘王,乃至后边的武延秀为淮阳王,武崇训为高阳王,除去这些称号,毕竟是新皇的态度,在当时也确实达到了让众臣稍安勿躁的效果。 这便是婉儿为女皇所做的。她觉得既然女皇把身退后遗留的诸武问题留给了自己,那么自己便应当义不容辞倾尽所能。也便是为此,婉儿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她是清醒着走过去的,或许从一开头,她便预知了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