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发完奖状,朱植又对所有学生说了一些鼓励他们的话,说的他们眼含热泪以后,便离开了小院。
这些学生本质是大明第一批受到新式教育的人,教育最后的结果好不好,朱植不敢打包票,但受到教育总比不受教育强,并且这些学生收到的教育与其他人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拿他们学的这一套去大明的其他地方,肯定会处处碰壁,这也在客观上保证了这些人必须在朱植的地盘做事,才会受到重视。
而且他们是朱植从小养到大的,这些人从心理上,对朱植的亲近感会高,所以在朱植眼里,这些孩子未来还是相当可靠的伙伴。
唯一遗憾的是,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王府中除了朱植,其他人应该很难再教授他们,这会使得他们学习的进度变得迟缓。
朱植在东番急需像他们这样的人才,若是影响了后续的人才培养计划,则会延缓东番的发展速度。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朱植思考了很久,才决定从外部招揽一些人才过来。
朱植所知道的大明科学家全不是明初时代的人,所以对于招募谁也是一头雾水,他也只能把求贤令发布出去,主要的招募的人才范围是工技人才、算术人才、农学专家、天文专家、医学专家等。
对于这份求贤令的撰写,朱植写的特别慎重,这类有本领的人,其脾气秉性肯定是大的,若是他们求财求官,最好的去处肯定是朝廷,而不是福建东番,所以朱植能招募的,也就只有那些不愿意当官的人才。
朱植也不可能学着刘备,去三顾茅庐,所以他能做的只有把求贤令写的真切一些,实的事情要说,虚的理想也要说。
朱植在求贤令上,主要写了三点。
第一,特地说明这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这些技术在一些朝廷人的眼里,就是奇技淫巧,所以才导致这些游散在外的人不愿意出仕,而朱植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为了打消这些人的疑虑,让他们认为来到自己这里会受到重视。
第二,讲述培养科学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
朱植在求贤令上说,想要开发南方,光靠德行教化是一定不够的,还要培养出更多特殊能力的人才。如果这些人不愿意进王府出仕当差,那朱植可以出资,建立一所综合性学堂,他们到来之后,可以到学堂里教书,并且这所学堂里的所有开销,全部由王府支出。
第三,专门用一些篇幅介绍工具的重要性。
这些科学人才比谁都明白,工具的重要性,他们在进行各种研究时,肯定会遇上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没有专业工具而无法解决。
朱植在求贤令中举了几个特别的例子,一是产夹,二是温度计,三是卷尺,四是凹凸镜,这些工具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产夹,其他的可以说各行各业都能运用到。
朱植只说了这些工具的作用,并没有说这些工具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为了留个悬念,用来吸引这些人才前来福建的欲望。